只关注成绩,不关注过程的家长
无论素质教育如何发展,目前我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学习成绩,成绩起伏牵动家长的心。家长中有一类属于特别关注成绩的,他们对待教育孩子只坚持一个观点:孩子好不好,我只看成绩,别的不管。如果成绩波动,这类家长就会对孩子兴师问罪,向老师表达严重关切。而多数学校都实行月考,一学期考四次,这类家长紧张不安四次,或者愤愤不平四次。
面对这类家长频繁的焦虑和不安,班主任在尽可能解释、配合工作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无奈。因为有一种教育理念是:越关注成绩,孩子越是考不出好成绩。因为成绩的背后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它们才决定这最终的考试成绩。如果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与状态,而是自以为抓住重点与关键,实则是本末倒置。优秀的家长,面对孩子成绩下降,应该理性、从容地与孩子、班主任一道分析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的质问。
过于强势,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专断的家长
作为老师,经常性的会遇到一类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较差,非常顽劣,甚至引发其他学生的强烈不满。于是班主任自然要和这类学生家长沟通,但家长在听到孩子情况介绍后一是非常吃惊,二是深表怀疑。“我孩子在家里非常乖的,从来不顶嘴,我说什么他都听,不可能在学校里那么调皮的。” “我孩子和别的学生打架,这不可能,他那么乖怎么会打架!”
作为老师,通过以上沟通就能判断这位家长非常强势,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专断甚至独断,直接造成了孩子性格的两面性——在家里表现得很乖,对父母惟命是从;在学校飞扬跋扈,各种顽皮表现,让班主任无可奈何。导致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是家长的强势,是孩子压抑的心理以及不合理的释放,只能导致孩子心态走向两极。在教育孩子上,家长最好要涵养出一种温和的力量,对培养孩子的心性大有好处。
孩子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问题出在别人身上
几年前有一个常见的词叫“护短”,说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袒护。护短现象现在越来越少,但是类似的问题依然有,也让班主任无可奈何,甚至苦不堪言。比如以前有个家长,曾在一学期内要求班主任六次给孩子调整座位,为了配合家长工作每次班主任都是想尽办法来实现。频繁换座位,问题不是出在同桌身上,而是孩子自己,但是家长不这样想。还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归咎于客观,比如学习氛围、教师教学水平。这两个方面对学习的影响的确很大,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在同样条件下,其他学生受到的影响很小。
最为麻烦的是,这类家长如果当着孩子的面表达对别的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不满,无疑是对孩子不良心态的助长,这会给学校工作带来很大麻烦,也会让班主任老师的威信大为降低。班主任任何的言行都是为了教育孩子,这个出发点不会变,那么家长应该克服困难,给予支持和理解,才能形成合力,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