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2年1月4日
【平台】喜马拉雅
【国别】美国
【类型】小说
【作者】马克.吐温
【故事梗概】
主人公是一位记忆力很不规则的人,有时候它反应飞快,像是在风驰电掣,有时候又很迟钝,像是在磨蹭时间。
一天,《每日雷暴》社来的一个年轻人采访了主人公。于是,一些奇奇怪怪、不着边际的话就从主人公嘴里出来了。
比如,年轻人问主人公的年龄,主人公开始说19岁,一会又说180岁,让人难以捉摸;又比如,年轻人问他是否有兄弟,他说有一个孪生兄弟,但两人小时候在浴缸中洗澡时淹死了一个,被淹死的那个人就是主人公自己;又比如,年轻人问主人公参加了艾伦·伯尔的葬礼,艾伦·伯尔怎么还能叫他说话小声一点,到底艾伦·伯尔有没有死?主人公回答“做完了礼拜,一行人都已经准备出发到墓地去,而且那死人也已经在灵车里端端正正地安放停当,这时候他说要最后看一看风景,接着就爬了起来,和马车夫一起赶着车走了。”。真是满纸荒唐言……
【我的感悟】
马克吐温先生的这篇《一次接受采访》小说,真的很难看懂,到底在表达一个什么主题?从文字看,就像一个神经错乱的人在胡言乱语。我特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想找找别人是怎么看的?结果大失所望,有关《一次接受采访》的读后感、作品赏析等均一无所获,可见多数读者还是没能搞清楚小说的中心思想。
反复阅读小说,文本中开始接受采访和采访结束部分都提到一个人名——艾伦·伯尔。百度了一下,原来艾伦·伯尔是美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物,是美国开国人物之一,曾经于1801~1805任美国副总统。从过军,和华盛顿一起打过仗,是美国政治竞选的鼻祖。1804年,在副总统任上因政见不合,写信邀约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决斗,打死了汉密尔顿。还跑到美国南方意图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此后,被三次通缉,两次被无罪释放,最后一次坐牢。艾伦·伯尔是一个最难捉摸的人,人们始终没有弄清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了解了艾伦·伯尔的历史,可以推出结论,马克吐温《一次接受采访》影射了艾伦·伯尔的多重人格,进一步推论,马克吐温对由艾伦·伯尔等一干人建立的美国政治选举制度不满,借小说主人公的胡言乱语进行了嘲讽。
【精彩句子】
1、那位紧张的、活泼的、“麻利的”年轻人,在我让给他的椅子上坐下了,说他是从《每日雷暴》社来的。
2、“嗯,我……我……不大知道呀。我拿了一部没删节过的字典,在它后面到处查,指望能在那些图画里找到它。可惜,那是一个很旧的版本。”
3、“哎呀,我的朋友,字典里是不会有它的图画的呀,即使最新的版本……我亲爱的先生,请您原谅,我压根儿无意冒犯您,可是看来您不像……不像……我原先预料的那样聪明。这不是冒犯您……我绝对无意冒犯您。”
4、“哦,您可别讲这种话!常常有人,而且是那些不愿意奉承人的人,那些不可能有意奉承人的人,都说我在这方面是相当出色的。可不是……可不是;他们每次谈到这一点,总是那么高兴。”
5、我意思是说,那是一种很不规则的记性——不规则得稀有罕见。有时候它反应飞快,像是在风驰电掣,有时候又很迟钝,像是在磨蹭时间。
6、有一天我凑巧去参加他的葬礼,他叫我说话小声点儿,于是……
7、他一向就是那样一个专爱挑眼的家伙。
8、您瞧,我们俩是孪生弟兄——我和那死者——我们刚出世两个星期,有一次在浴缸里被混搅在一起了,没法儿分辨了,我们当中一个被淹死了。可是我们不知道那淹死的是哪一个。有人以为那是比尔。有人以为那是我。
9、天知道那是谁!我真想查它一个水落石出。这件重大的、十分离奇的事,给我这一辈子蒙上了一层忧郁的阴影。可是,现在我要告诉您一件我以前从来没向任何人吐露的秘密。我们俩当中的一个人,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左手背上有一大颗疣;那个人就是我。那孩子就是淹死了的那一个!
10、说到底,我不明白的是他们怎么会那么糊涂,竟然把孩子给埋错了。可是,嘘……可别在我家里人听得见的地方提起这件事。即使不听到这件事,天知道他们伤心烦恼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11、做完了礼拜,一行人都已经准备出发到墓地去,而且那死人也已经在灵车里端端正正地安放停当,这时候他说要最后看一看风景,接着就爬了起来,和马车夫一起赶着车走了。(202201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