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
《论语》讲堂留影53

《论语》讲堂留影53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09-25 15:38 被阅读0次

    2023-9-26 五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13章。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我们发现这一篇,从第十章开始,到十一、十二、十三这四章,都是孔子在讲祭祀的问题。祭祀在夏商周时代的重要性我们前面讲过,这里不再多说。
    在这一章里,出现了三个神,一个是奥,一个是灶,一个是天。整个对话就围绕这三个神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展开。问题的开始是由王孙贾的提问开始的,我们来看看王孙贾这个人。
    王孙贾是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的一个大臣。在后面的宪问篇里提到过,说他擅长带兵打仗,主要帮助国君处理军旅方面的事务。既然是掌管了军队,那么在卫国应该是比较有实权的一个人物。
    根据目前的资料,我们可以确认的是,王孙贾不是孔子的学生。但是,由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间多次到访过卫国,与卫国的国君、还有许多大臣,甚至呢,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都有所往来。可能是在某一次相遇的过程中,王孙贾与孔子攀谈起来,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具有画面感的场景。
    王孙贾就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王孙贾他是个武将,说话没有那么文绉绉的,所以他这个引用不是诗经里边的,而是当时的一个俗语。“媚”,就是讨好取悦的意思。在当时,有一个民间俗语说什么呢?就是“与其取悦讨好奥神,还不如去讨好灶神”。
    这个“奥”在一个家庭里,他主镇的位置是西南角,负责掌管的是文化礼仪,比较高大上的一个神。“灶”就是我们说的灶神,民间都叫灶王爷。那这句话啥意思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县官不如现管”。
    奥神掌管的是文化礼仪,地位比较高;那灶神呢,管的是这个家里的厨房啊,吃喝。所以在老百姓眼里,这个灶神实际上更接地气。我们现在的这个节日里边都有一个祭灶,就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护平安。所以灶王爷在民间影响比较大,这个奥神呢,虽然地位比较高,好像老百姓知道他的并不多。
    那王孙贾就问孔子,与其讨好巴结奥神,不如讨好取悦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王孙贾,问这个问题时候,我觉得他心里是没有疑问的,他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无疑而问。
    他心里很清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又专门拿这句话来问孔子,所以有人觉得,这个王孙贾他是话里有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一种解释就是王孙贾,以灶神来比喻自己,以奥神来比喻卫灵公。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确了,这王孙贾在暗示孔子,你要来到我们卫国做官,与其去讨好巴结国君,你还不如讨好我这个实权派,说不定我自己就能让你做官。
    第二种解释是说以奥神来指代卫灵公,以灶神来比喻指代南子,也就是卫灵公的夫人,这些实权派的人物。这样一来,这一章的意思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王孙贾请教孔子说,有人让我去讨好国君,我觉得,还不如讨好南子夫人,更实际,更有利于自己仕途的发展,你觉得怎么样呢?
    不管前面这两种解释,那一种更接近王孙贾的原意,但是孔子的回答却非常明确,“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也就是说,你说的不对,要是得罪了天神,你连祷告的机会都没有了。那孔子他的意思很明确,你既不用讨好卫灵公,你也不用讨好南子。
    你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如果你自己没有做好,你自己没有本事,你无论讨好谁,最终都不利于你仕途的发展。
    这里又出现了一位一个地位更高的神,就是天。天呢,在夏商周时期被认为是地位最高的神。也就是说,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孔子心目中的道。你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你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巴结、讨好、取悦任何人都无济于事。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也许是王孙贾在试探,或者在暗示孔子,去讨好取悦卫灵公、南子,或者是去讨好自己,以有利于孔子把自己的治国之术在卫国施展开来。那同样,孔子以这样的话来应答也是没问题的。
    在这里边我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王孙贾问曰,然后孔子的回答用了“子曰”,而没有用“子对曰”。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孔子对王孙贾的态度并没有巴结取悦的意思,一般“对曰”是针对国君来说的,而对于王孙贾这里直接用了“子曰”。
    当然,这一段也有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孔子与王孙贾的对话也许就是就事论事,没有那么多暗中的玄机,就是在讨论如何侍奉鬼神之力。从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暗喻。


    〔按〕关于“奥”,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或可指在此祭的神,显然各家各地祭的神不一样,比较重要的神的统称,但不是某一个神的名字。

    〔注〕王孙贾

    王孙贾,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时主掌军旅事务,连年率军征伐,调度有方,颇有声名。有人说他原本是周人,后到卫国入仕,虽治军有方,但难以受到重用。

    史书中关于王孙贾的记载仅见《左传·定公八年》“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那段文字中。当时卫灵公正在秘密谋划联齐叛晋,晋人风闻此事后派赵鞅率军驻扎在卫邑鄟泽,炫耀武力,威慑卫国。卫灵公依约前往会盟,王孙贾随行。会盟时晋人蛮横无礼,滋生事端,激怒了卫灵公,王孙贾及时上前劝止,他说:“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意思是说,两国会盟是一件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情,会盟程序必须符合礼仪规范,会盟内容才能信诺遵守。如果晋人无视会盟礼仪,傲慢无礼,那么盟誓也就成了不具有任何约束力的一纸空文。卫灵公情绪冲动时,王孙贾审时度势,及时劝阻,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冲突,也保全了卫国的叛晋大计。

    鄟泽会盟,卫灵公受到了晋人羞辱,因而愈加坚定了叛晋决心,但是卫国诸大夫对此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叛晋后会遭到报复。正在卫灵公左右为难之际,王孙贾提出了一个激将之计,他让卫灵公暂时不要返回卫都,先在城郊驻扎下来,诸大夫前来打探消息,卫灵公就把自己受辱于晋的情况告诉他们,最后他悲愤地说:“寡人有辱社稷,请诸位改卜另立新君,寡人无所不从。”诸大夫见卫灵公意欲退位,一时没了主张,国家危难之际,临时更换国君,必然会导致内乱,他们左商量右商量,实在没有更好办法,最后只好同意卫国叛晋。诸大夫的意见统一了,王孙贾觉得还需进一步发动国人,动员更多的力量,他说:“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使皆行而后可。”他要求全国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要做好准备,随时应对晋国入侵。卫灵公返回卫都后,立即召开国人大会。受卫灵公委托,由王孙贾向国人进行叛晋动员,他大声问道:“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如何矣?”这种铿锵有力的短句式是极富煽动性的,国人的反叛情绪完全被激发出来,众人高呼道:“五伐我,犹可以能战。”此时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群情激奋,经过王孙贾精心策划,卫灵公的叛晋计划迅速得到了诸大夫和国人的支持,于是卫国正式宣布叛晋。

    实施联齐叛晋计划,对于卫国的未来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对于中原诸侯各国争霸格局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整个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王孙贾精心谋划,巧妙实施,把握大局,稳步推进,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孙贾与孔子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密切的,孔子对他评价颇高,认为他才干出众,“军旅之事”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无人能够替代,所以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委婉地回答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在孔子看来,卫国已有王孙贾治军旅,卫灵公何必再多此一问?其实仔细推敲“卫灵公问阵”之事,就能从中发现蹊跷:王孙贾长于治军旅,卫灵公却要向长于“俎豆之事”的孔子请教“军旅之事”,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卫灵公已经不信任王孙贾了;二是卫灵公根本就没打算任用孔子。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孔子与王孙贾关于“媚于奥”和“媚于灶”的对话了。

    (摘自卞朝宁《论语人物评传》)

    《左传·定公八年》关于王孙贾的一段

    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王孙贾使次于郊,大夫问故,公以晋诟语之,且曰:“寡人辱社稷,其改卜嗣,寡人从焉。”大夫曰:“是卫之祸,岂君之过也。”公曰:“又有患焉,谓寡人必以而子与大夫之子为质。”大夫曰:“茍有益也,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将行,王孙贾曰:“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使皆行而后可。”公以告大夫,乃皆将行之。行有日,公朝国人,使贾问焉,曰:“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犹可以能战。”贾曰:“然则如叛之,病而后质焉,何迟之有?”乃叛晋。晋人请改盟,弗许。

    张居正直解

    王孙贾,是卫大夫。媚,是亲顺,奥,是室之西南隅。灶,是灶神。古者夏月祭灶,必先祭主于灶陉。然后迎尸入奥,而设馔以祭。是祭于奥则似尊崇,祭于灶则似卑亵。故当时俗语说:“奥虽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然日用饮食所司,当时用事,所以说媚奥不如媚灶。”盖奥以比君之势分崇高,难以自结;灶以比臣之专权用事,容易干求。时俗之见,浅陋如此。王孙贾乃问孔子说:“俗语有云:‘与其求媚于奥,宁可求媚于灶。’夫奥本尊崇,灶甚卑亵,今乃言媚奥不如媚灶,其意果何谓也?”贾疑孔子在卫,有求仕之心,欲求附己以进用,故以此讽之耳。

    获字,解作得字。祷,是祈祷。孔子答王孙贾说:“俗语所谓媚奥不如媚灶,我甚不以为然。盖天下之至尊而无对者,惟天而已。做善则降之以福,做不善则降之以祸,感应之理毫发不差。顺理而行,自然获福,若是立心行事,逆了天理,便是得罪于天矣。天之所祸,谁能逃之,岂祈祷于奥灶所能免乎!”此可见人当顺理以事天,非惟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孔子此言,逊而不迫,正而不阿,世之欲以祷祀而求福者,视此可以为鉴矣!

    华杉讲解

    王孙贾问,俗话说“与其拜大王,不如拜灶王”,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意思。大王离得远,小王管着你的饭碗。

    孔子说,不对!获罪于天,拜谁也没用。我只依着天理,凭着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既不靠拜大王,也不靠拜灶王。如果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拜谁也没用!

    这是儒家一贯的价值观,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价值,不搞人身依附,不找靠山。世上最靠不住,最能毁你的,就是你的靠山。你的靠山晃动一下,你就被抛出,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和别的山摩擦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倒了,你就殉葬了。这样的例子今天太多了,靠上大靠山的时候,你呼风唤雨几乎能瓜分国家,靠山倒的时候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连根拔起,寸草不留。

    两人问答的意思比较清楚,但问答的背景则不太清楚。王孙贾为什么会问孔子这话?这后人就只能猜了。

    有人说,王孙贾这是讽喻孔子,你拜卫灵公没用,你应该拜我。这解释得通,卫灵公是个昏君,不太管事,夫人南子也参政,但卫国在当时却治理得很好,是他用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合作得还不错。卫灵公的谥号“灵”,在谥法里就是“不勤成名”的意思。不怎么干活,但结果很好!卫灵公请了孔子去,开始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最终却还是没用他,可能是被王孙贾等排挤了。这么说王孙贾这话,是让孔子依附于他,跟他一党。

    第二种猜测,是王孙贾讽刺孔子见南子。你去见南子干什么呢?是不是拜灶神呀?孔子见南子这事,也是他说不清的,他的学生子路都有意见,以至于他要对天发誓:我没做什么不对的事,否则让老天厌弃我吧!

    不管怎么说,卫国是孔子的伤心地,给他惹了一堆是非,也没能施展志向,窝了一肚子火走了。

    孙中兴详解

    本章可以看出孔子应对时不卑不亢的机智和坚定不移的立场。

    卫国的大臣王孙贾请问孔子说:“有一句古话说‘与其求媚于西南角的神,不如求媚于灶神来得有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正气凛然地回答他说:“这话不对!违犯了礼制不容之事,祈祷什么神都是没用的。”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是管军队的。这应该是孔子到卫国时的事情。

    “媚”,皇侃和邢昺都说是“趣向也”,朱子说是“亲顺也”,黄怀信说是“献媚、讨好”。

    “奥”和“灶”是指屋内的两个地方,也还有各自引申的意思:“奥”是“内”,是“西南角”,孔安国引申说是“近臣”,《礼记·礼器》说是“老妇之祭也”;“灶”,皇侃说是“人家为饮食之处”,邢昺说是“饮食之所由”。孔安国引申是“执政”,朱子另做“祭祀”解,“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径,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俞樾就认为王孙贾说的“奥”是指卫君,“灶”是指自己。

    古来的批注都认为王孙贾这么说,是让孔子了解到王孙贾在卫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孔子能求媚自己,以在卫国谋得一官半职。古注也都认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流行的话,王孙贾拿这句话好像是请教孔子,其实是暗示孔子要靠自己才能上达卫君知遇。

    古注都没解释“罪”。刘宝楠引用《墨子·经上》说:“辠(罪的古字),犯禁也。”又引用《说文解字》说:“辠,犯法也。”(根据许慎的说法,因为“辠”字容易和“皇”字混淆,所以才改为“罪”,这字原意是“捕鱼竹网”的意思)看来恐怕是比“违礼”要严重得多的事情。

    这里的“天”,孔安国说是“君”,朱子说是“理”,有的说是“天神”。如果把“天”解作“君”,皇侃就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表明:“明天神无上,王尊无二,言当事尊,卑不足媚。”邢昺也是同样的解释。这种解释好像孔子认为要尊也得尊卫君,有“你算老几”的意味。朱子因为把“天”解作“理”,所以整句的解释就是:“逆理则获罪于 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

    “祷”,根据《说文解字》所言:“告事求福也。”

    这句话的表面意义很清楚,但是言外之意涉及当时卫国的政权结构时,就有不同“对号入座”的引申。首先,因为王孙贾是卫国管军事的权臣,又问了孔子这样有强烈暗示意味的话,所以王孙贾应该是暗示孔子自己有办法帮他走卫君的后门。皇侃、邢昺、朱子和刘宝楠都是这样主张。程树德引证的古人说法中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奥”是指卫君的夫人南子。这里的“奥”是“内”,日本人的“大奥”就是中国人的“大内”。另一说认为“奥”应该是指当时的权臣弥子瑕,王孙贾算不上权臣。综合了各家的说法,程树德最后认为:“奥”暗指南子,“灶”则指弥子瑕。他还替“王孙贾”平反:“贾在卫国并非权臣,孔子且称其有治军旅之才,而注疏家意欲以阳货待之,不可解也。”

    其实孔子对于“祷”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晚年孔子病得十分严重,门人子路就替他“祷”。孔子并没有特别相信“祷”的实际效用(《述而篇》7.35)。所以他在这里说“祷”没用,强调人得要有理性的知识,做非法的事或是生病,是要靠自己平日的修养,不是出了事,找个“外面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现在有些人学古籍不想按部就班从《论语》开始,而一开始就想学《易经》,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趋福避祸,完全不管自己修身养德,大概也和这里“求媚奥灶”是同样的心理。

    可是,孔子早说了:“获罪于天”,平日不修身,做了坏事才想趋吉避凶学《易经》,这样也是没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5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qc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