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十六讲》阅读体会
一直期待,少交税,轻徭薄赋。汉初三十税一,一直被认为是典范。
可从财政史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征税水平低下,无法实施比较大规模、大比率的征税。皇家以及官员都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实施的。行政机构经费通过田地租金等,以及足够运行,对工商、农业的需求很低,这时候扩大征税规模,可能需要更多的税务人员,反而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简单来说,就是征税的意愿不足、能力不足。
那么,那种轻徭薄赋的日子可以持续吗?
纵观整个历史,基本都是从轻徭薄赋逐渐增加了税收,而这增加的税收没有落到有地阶层,完全被普通农民承担,导致财政逐渐崩溃。
轻徭薄赋的时候,主要是由于王朝初见,权贵阶级占有少部分资源就可以支撑。越到后期,才建立王朝拥有的那些资源,以及不足以满足需求。这就像资本一样,总要不断扩张,是不可持续的。
而几次比较成功的转换,在于找到的新的税源基准。比如,“摊丁入亩”,就有税人变成税地,较大限度的避免了权贵家的仆人不计税等问题。
所以说,轻徭薄赋是表象,真正的在于有其他财政支撑。每一种税源都与时代有关。
最近在看所在城市的民生项目,一个地级市所有民生项目资金加起来还不到50亿。政府想要建设公园、广场、交通等项目,少了房地产这块大头,发现发展资金有限,切身的体会是要做事必须有资金支持的重要性。
据说,数据将成为下一代税源基础,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