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终身幼儿园译者后记

终身幼儿园译者后记

作者: 老鱼_a32c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08:54 被阅读0次

    我们是一对夫妻,育有一个7岁的儿子和一个2岁的女儿。由于我们都做过程序员,因此儿子一上小学,我们就开始让他学习Scratch编程语言。一方面是在外面的辅导班上课,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家里自己教他。很快我们就发现,我们和辅导班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他们更在乎的是,孩子今天掌握了什么编程指令和语法,达到了什么样的编程能力,能编出什么样的程序;而我们则喜欢和孩子讨论:“你今天想编点什么?”然后跟他一起做,他有不懂的,我们就一起探索,最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天这个程序好玩吗?”

    孩子更喜欢我们这种教法,而且神奇的是,在我们这种教法下,孩子的进步速度和掌握的技能也不比在辅导班学得差。

    当然,这种教法的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但我们本来就喜欢跟孩子一起玩,而且Scratch对我们来说也是新东西,和孩子一起探索,其乐无穷。毕竟,育儿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最终有多少才能、财富,而是我们和他相处的这个过程。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也是一样,我们更看重的不是他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他变成什么样的人。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占有还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一书中认为,人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我有”,即尽可能多地占有东西,从物品到技能、名誉,再到时间上的不朽;另一种是“我是”,即重在关注人生本身: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我要做什么?

    显然,人类本能的生存方式就是“我有”,毕竟,如果你没有物品、技能,那么连生存都维持不下去,还谈何生存方式?但是弗洛姆认为,人不能停留在“我有”的状态,那只是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你看上去也在积极主动、勤奋忙碌地追求目标,但这些目标是占有其他东西,而这些东西跟你真正的自我无关。“我是”才是一种真正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你清楚地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过你真正想要的人生,因为你已经是你自己了。而停留在“我有”状态的人,只有在占有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时,才能暂时心满意足,但很快又会坠入下一个“求不得”的轮回。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对“自我决定理论”(SDT)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断。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出于“自主动机”,即为了自己的兴趣、意义和价值观,那你会感到更幸福、更有创造力、更认同这件事;而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出于“受控动机”,即为了外在的物质、赏罚或他人的期望,那你看上去可能也很努力奋进,从番茄工作法到WOOP思维四步法无不娴熟,[插图]但你仍然不快乐,哪怕目标达成了,也没有太多的充实感。

    当然,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并不矛盾。比如我们翻译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对Scratch的极度喜爱,以及对作者理念的高度认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常常击节赞叹、大呼痛快。但要说我们没有一点虚荣心在里面,那肯定不是事实,而如果出版方不付给我们翻译费的话,我们更会跟他们没完。

    同样,“我有”和“我是”之间也不矛盾,就像你拥有了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成为“你是”的那个人;而你想成为“你”,在现实中也往往要通过拥有些什么才能达到。

    更耐人寻味的是,“我是”还能促进“我有”。研究表明,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各有所长,自主动机更有利于创造性活动,而受控动机更有利于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管理者更常使用受控动机,比如奖金、惩罚来激励员工,因为那时候的劳动基本都是简单重复的。而为什么现在大家忽然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工作的价值和兴趣了呢?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现在的工作所需要的创造性越来越多,受控动机这个老方法已经不好用了。

    不仅如此,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盈,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摆脱物质的束缚,去追求自主动机。所以在过去,大部分人必须按照“我有”的生存方式生活,而“我是”的状态不过是少数贵族和智者的奢侈享受,但到了21世纪,“我是”的生存方式才是明智的选择,你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追求“我是”的生存方式,因为这样一来,你不仅会更加幸福,也会拥有更多。

    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是拜技术进步所赐。大部分技术发展的初衷都是为了让人们占有更多的东西。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读书;蒸汽机的发明,是为了让人类有更强大的力量。这些技术的出现,也确实让人类拥有了更多的东西。但是,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我们不能止于“我有”,当物质越来越丰富之后,我们可以、也应该更多地考虑“我是”的问题了。

    本书就是用技术来支持“我是”状态的完美例子。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本书作者米切尔·雷斯尼克却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的导师西蒙·派珀特很气馁,“因为大部分计算机到现在都还没有被孩子所用,而是计算机掌控了孩子”。从表面上看,是孩子在使用计算机,但实际上,孩子是被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者掌控了。这就是自我决定理论所说的受控动机,从表面上看,是你在做决定,但其实,你是被外界或他人所控制的。

    Scratch却完全不同。正如书中第5章所做的一个比喻,它是一个游乐场,而不是婴儿围栏。Scratch提供了一种环境,让孩子去自主地探索。我们在教孩子Scratch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它不仅是在帮助孩子掌握一项编程技能,更是在努力帮助孩子成为一种人,一种充满创造性、好奇心,且好学、自信、喜欢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人。毫无疑问,这就是21世纪最需要的那种人,也是能在21世纪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更能蓬勃发展的那种人。

    Scratch也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编程教学语言,因为通过“我是”,可以更好地促进“我有”。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天生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人际联结,对这三种心理需求的满足能促进自主动机。Scratch的设计所依据的4P创造性学习法,即项目、热情、同伴、游戏,完美地满足了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从而使得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Scratch,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

    “我有”只是暂时的,“我是”才是长久的。孩子将来的工作很可能用不上编程,但是,一旦他借助Scratch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好奇心,且好学、自信、喜欢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人,那他将终身受用不尽。

    本书作者米切尔·雷斯尼克通过Scratch这个例子,说明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急功近利地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从长期来看,教育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有了更强大的工具。但是正如雷斯尼克所批评的,大部分教育技术都只是在帮助孩子更加多、快、好、省地学习知识,而没有被用来更好地促进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本书最强调的“我是”特性是创造力,因为能够创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大重要意义。雷斯尼克发现,很多教育技术产品确实很有创意,但那些创意是用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而雷斯尼克会注意利用技术来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犯错误。孩子必须有机会经常犯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更有创造力。在过去,犯错误的成本比较高,如果一个实验失败了,你很可能就浪费了原材料。但是,Scratch的犯错成本很低,一个程序写出来立刻就能执行,孩子能够立即看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易于撤销和重新尝试。雷斯尼克认为,就算孩子最终仍然不太会使用编程技能,即没能做到“我有”,但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他变得更加富有创造力了,即收获了“我是”,Scratch就是成功的。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说过:“计算机教孩子的,是计算机能成为什么;一位优秀的人类教师教孩子的,是孩子能成为什么。”雷斯尼克在本书中所展示的,就是如何让计算机做到一位优秀的人类教师才能做到的事,即帮助孩子成为“他是”的那个人。

    这是对技术和人类本质关系的探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技术进步是好事,几乎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在拼命推动技术的发展。但是,我们要用技术来做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为了占有,那么,可以给技术满分。工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物品,洗衣机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计算机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脑力,电商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方便。但是,我们拿这么多物品、时间、脑力和方便去干什么了呢?它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了吗?

    如何能更好地达到“我是”的状态?这既是一个主观选择上的问题,也和技术息息相关。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富裕时间,有人用来打游戏,有人用来自我提升;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爆炸,有人用来看网络小说,有人用来学习。技术能促进“我是”的生存方式,但由于它让我们更容易实现占有,因而容易让人过度追求“我有”的生存状态。

    如前所述,“我有”和“我是”本不矛盾,两者的关系有点像“美好生活”和“美好人生”:一个注重“活着”的生活条件,一个注重“为人”的人生过程。生活条件越美好,人生过程也越有可能更美好。但是,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清醒而有意识的觉察,那就容易坠入对生活条件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生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很多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够美好的人,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已有的生活条件,去自主追求一个美好人生。如果你连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那世界上又有什么样的生活条件能真正满足你呢?“我有”是向外求,然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因此你与现实生活环境总是存在矛盾;“我是”是向内求,达到美好人生的关键是你的内在动机和价值观,你最终会如《大学》所言:皆以修身为本。

    据我观察,这个区别决定了一个人和技术的关系。“我有”者靠技术来帮助自己占有更多的东西,“我是”者则是靠技术来帮助自己成为自己。不仅是技术,还包括文化、制度等其他创新形式,它们在出现的初期,都能让这两种人获益:“我有”者得到了更多的东西,“我是”者成为更好的人。但是随着这些支持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财富越来越多、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方便,“我有”者会过度沉溺于物质丰富所带来的刺激,被越来越多的欲望吞噬,而“我是”者则能在这些因素的支持下,把人生过得越来越充实,如图7-1所示。

    [插图]

    图7-1 “我是”者与“我有”者的人生趋势

    现在人人都在说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认知升级。但在我看来,在物质快速升级的同时,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心理升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有”的心理无可厚非,那毕竟是最能保证生存的方式。可是,到了物质已经如此丰盛、技术已经如此发达的当代,如果你还不肯升级到“我是”的状态,那物质和技术可能反而会成为你实现美好人生的阻碍。

    如今对未来的预测众说纷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人都预测,在未来社会,技术进步会发展得更快,也更加不可思议。在变化如此迅猛的世界里,你希望你和你的孩子如何自处呢?是继续利用技术来占有更多的东西,还是利用技术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你肯定会做出自己的选择。雷斯尼克通过开发Scratch以及写作这本书,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我们通过翻译这本书,也做出了我们的选择。

    非常感谢湛庐文化能给我们翻译本书的机会,尤其感谢季阳、方妍两位老师在编辑和协调过程中的耐心帮助。感谢我们父母的支持,使得我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翻译质量。最后也要感谢我们的孩子:你们是我们翻译本书的主要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身幼儿园译者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u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