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读了一半的简读史,对一个成语重新产生兴趣,就是“围魏救赵”。
小学生时学到这个成语故事,觉得:哇,孙膑很厉害!
今天从庞涓的视角再看,围魏救赵,并不是你赢我输的结果。
01 师出同门,却性格迥异,庞涓孙膑之争也残酷
庞涓和孙膑,是战国时期人。庞涓是魏国人,孙膑是齐国人。
野史上说,两人是去找鬼谷子拜师,学习兵法,正好路上遇见,结拜为兄弟。
但庞涓性格阴险狡诈,孙膑善良实在,性格很不同。
学了一段时间兵法之后,庞涓听说魏国正在招贤纳士,这不正好是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嘛?
于是庞涓就去了魏国,当了军师。
孙膑也不急,继续跟着鬼谷子学习,又学了一些兵书之后。
机会也来了,墨子的徒弟推荐孙膑给魏国,两人都成了魏国的军师。
庞涓开始也觉得挺好,但慢慢发现,这孙膑有两把刷子,比我聪明啊,这样不行,孙膑留不得。于是就设计针对孙膑。
一番恶毒操作后,孙膑的膝盖骨被挖了,幸亏孙膑又被墨子的徒弟救了,就到了齐国。
这样又回到了”出厂配置“——庞涓在魏国,孙膑在齐国。
02历史四大阳谋——”围魏救赵“,可不是成语故事这么简单
林俊杰的歌《曹操》里有句歌词: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淡泊
这里我们比较一下“阴谋”和“阳谋”有什么不同。
阴谋很明显,就是表面上说的,跟实际做的不一样。
比如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真实目的是占太平洋为主导,但他并没有提前告知,而是直接采取偷袭。
等到攻击珍珠港第二波以后,才给美国下战书。
把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赫尔气得说:50年政治生涯,第一次见到这样厚颜无耻的宣战书!
那阳谋是什么?
相比阴谋的偷偷行动,阳谋就相当于直接告诉你,我的意图是什么,但你却没办法。
说到“围魏救赵”,在战国初期,最强的不是秦国,而是魏国。
魏国魏文侯继位后,通过吴起变法,成了当时最强的国家。
看到魏国的称霸,其他国家就很恐慌,邻居赵国因为弱小,就找齐国宋国燕国抱团。
魏国当然不满那帮人抱团。
有一天,赵国主动发动战争,它去打卫国,这个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实力比较弱。
魏国一看,我早忍你已久,现在你还打我小弟卫国!
于是派大将军庞涓,率八万精兵去攻打赵国。
赵国一看,那我打不了,于是就向齐国求救。齐国也是强国,正好看魏国也不爽很久了。
更巧的是,庞涓的结拜兄弟孙膑,正在齐国当军师。
齐国很聪明,它先答应了赵国,会去救你的。
但就不着急出兵,等魏国和赵国已经打了很久相当疲惫时,才动手。
齐国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副将,率8万兵去营救赵国。
田忌想着,赶紧要去赵国营救,这时军师孙膑发话了,他说:魏国的精锐军队都在赵国,留在赵国的都是老弱病残。
不如直接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样庞涓肯定要回来自救,赵国也就解除围困了。
就在庞涓那边攻陷赵国的邯郸时,孙膑的军队也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了,怎么办?能不回去救魏王吗?不行,庞涓只能回撤军队。
结果大家都知道,孙膑的计谋成功。
03庞涓的苦:明明知道孙膑挖了火坑,我还得往里跳。
庞涓会不知道孙膑的招吗?他当然知道!
不仅如此,庞涓还知道,孙膑也知道自己知道。
大家都是聪明人,你预判了我的预判,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就这样无限套娃。
孙膑厉害在于,你都知道也没用,手里的牌都摊开来打,没什么阴的,就明着打,你也赢不了我。
你是庞涓,你怎么办?
老巢里有个魏王,现在魏王急了,给你庞涓下了命令让你回救。
回去救,打了这么久,成功近在眼前,现在回去的路上肯定还有齐军的埋伏在等着他,损失会很大。
但也有好处,回去救,就算失败了,也是执行魏王的命令,损失是魏王造成的,自己不负主要责任,没人会怪自己。
不回去救,就算赵国打下来了,如果魏王没了,你也是罪魁祸首。
有人说,庞涓可以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回救,如果魏王死翘翘了,就新立一个魏王的儿子,就算存亡续绝的大功。
但哪个君主会要一个“不听君主话”的将军?
所以综合考虑,庞涓发现回撤对自己是最优解。
庞涓知道,孙膑知道,庞涓也知道孙膑知道,孙膑知道庞涓也知道自己知道!害,绕嘴。
大家都知道,这就是阳谋,因此,庞涓撤兵了!
庞涓主动带领少量精锐先头部队走近路,绝不恋战,快速赶回大梁。
赢得魏王信任,让大王吃下放心丸,也让齐军知道自己回来了,大部队几天就到。
至于回撤路上,为何还会进孙膑的埋伏?
庞涓也在尽量绕开齐军可能的埋伏地点,可邯郸到大梁的路可不近,古代交通不便利,就没几条能走大军的好路,属于没得选。
庞涓一路上小心小心再小心,奈何几天行军打仗风餐露宿的,再警惕也有个限度,结果还是着了人家道,被打了埋伏。
军事谋略的背后,是政治的延续,对君王来说,立大功不可怕,可怕的是将领不听话,尤其是威胁到君王生命安全的时候!
写在最后:
庞涓的撤兵,是权衡之下的最优解,看似失败,实则是智慧。
魏王对他的信任依旧,依然让他带兵打仗,这才有了后来的马陵之战。
希望您关注我,您的点赞和评论,会给我非常大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