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三

作者: 悠悠我心_2804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20:54 被阅读0次
  知之次也
  多闻多见,是孔子针对子张说的。子张好高骛远,认为多闻多见才是学问。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言正所以明德性致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夫子谓子贡曰,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一以贯之,非致良知者而合。
   常人之所以将知行分作两截,是由于把良知与知识混为一体。良知与知识是有区别的。良知是本体,知识是本体发用之物。良知是先天存在的,不学而能 不虑而知。而知识是后天产生的,必待学而能,必待虑而知。
好古敏求
   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求的还是心中的理。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好古人的学问,所学所求是心中的道理。不是以古人的学问,追求名利的私心。
温故知新
温故属尊德性范畴,不能在心外滩探求。知心必须通过温故,温故才能知心。知和行是一件事。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广博的学习,正如绚烂以后而归于平淡,其目的正为了深入简出,化繁为简。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相关文章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三

    知之次也 多闻多见,是孔子针对子张说的。子张好高骛远,认为多闻多见才是学问。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言正所以明德性...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二十三

    修道 人的天赋资质不同。有能修道的,有不能修道的,有自然而然能得道的。“率性之谓道”属圣人分上事,“修道之谓教”...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二十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这句话,先生说得何其谦...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四

    学而有思啦!一直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总是亦步亦趋,看着别人的注解释义走。并未入脑入心,只是学,而未思。...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八

    不逆不亿而先觉 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一

    于我而言,仰慕阳明先生已久,对于先生的学说却从未涉猎,传习录是第一次学习。不能像各位学长一样,能全文贯通理解。按...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二

    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小孩。所学东西非得下足十足的功夫才能有所收获。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国学知识的匮乏,...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三

    今天是学习徐爱录的第3天,也是最后1天。 一早起来,按照学智学长的推荐。,看了几段视频。尤其是看了学智学长...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六

    今天学习陆澄录余下的部分,心中颇不淡定。因为不懂之处太多,有点妄谈体会。仅就读懂的地方,谈一二心得的。 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wy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