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首页社会生活社文学空间
【佛学与心理(22)】——众善奉行(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22)】——众善奉行(认知行为疗法)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9-07-01 21:28 被阅读11次

    【佛学与心理(22)】——众善奉行(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22)】——众善奉行(认知行为疗法)

    一、知善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意为善恶是否有标准,那把衡量良心的标尺,在哪里?

    能给人利益的是善,只利益自己的是恶;

    有益于人的,就算打人、骂人,都是善;

    只利益自己的,就是敬人、礼人,也是恶。

    所以,存心只为他人好,不杂私心,则打人骂人都是善,心地良善的缘故。只求自己的利益,不论如何恭敬人都是恶,内心自私的缘故。

    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是好的有益社会的,称“善良”,而其中的过程需要三思与渊博的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结合实际的做法实用又有效,称智慧组合在一起,称“善良又智慧。

    善良是那些有能力的人通过思考后,将错误做法纠正过来,使一切变得美好和谐。

    善良,向上提升为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为良。合起来,善良的意思是,人人具备的、向上提升的本质本性。

    人在自我向上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必定利于他人、利于众生而被众口所赞颂,立成品;此同时,其若自愿舍去其品积累所得(功、名、利、禄等)的回报、反馈社会,即积累成德。

    此品德,是人遵循自己本心本性中善的方向与良的能力,而得的综合体现。

    如果,具有善之心而缺乏良之行,即为伪善;具有良之判断而不行善之方向,是为假善以莠,不足取。

    善良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好”的“舒适”的,因此属于一种美感;善良是很多事物所引发的整体情感,又是好的,所以就是属于心理氛围美感。

    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做了什么坏事,心理也会感到不安。

    因为自己的这段记忆是丑陋的,不美丽不和谐美好的,心理排斥它。

    如果人们发现了社会的肮脏不良现象,心理就会难受。

    因为人们希望自己内心里存储的东西都是美丽纯洁的,所以心理排斥社会的肮脏不良现象。

    如果心里都是自己做的好事和社会美好现象,那么心理就会很舒适。

    用全集然文明逻辑来推导:自然万物都有引导它们存在的东西,简称为导存,人的意识就是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而情感就是二次导存的指示工具,美感就是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级指示)指示人们:那些事物是对人们的存在有利的,可以去追求和获取;最后人们可以发现善良也是一种美感,而且是一种氛围美感(不是单一事物的美感)。

    毕竟如果自己习惯了做坏事,那么最终会众叛亲离。

    如果整个社会充满了恶意,那么我们的生存就必然受到威胁。

    所以对人对事要充满善意,心中就自然会更加的美好快乐而且生活也会得到更多帮助。

    善良感的本质是心理氛围美感;而人们总是倾向于让自己更快乐,于是人们倾向于喜欢善良。

    一个心理的美感氛围是会受到单个事件的影响的,所以人们做了很多好事,但就算做了一件坏事,整个心理的美感氛围都会受到影响,会觉得自己变坏了,会很自责,除非自己做一些补偿的事情来重新建设一个美好的氛围。而这些举动都是善良的表现。

    一个心理氛围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于是作为美好心理氛围的“善良”,也会让人们觉得自然万物是偏向美好的,从而更加的喜欢和珍惜自然万物,也因此善良的人看起来都比较“博爱”。

    善良感符合氛围美感的各种特征,所以善良感的本质就是心理氛围美感。

    善与使用工具一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善不是工具也无法被当作工具使用。

    善来自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反过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是无法产生善的。

    善并非本能,与生俱来的善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行的灌输是没有用的。

    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

    人不但要善良而且还要智慧;否则善良会被坏人利用。

    善良来自成长过程,本质与心灵深处蕴藏的真诚。智慧来自博大,来自追求正确人生的一颗心。

    善于总结经验的那些本质好的人,他(她)们用自己善良又智慧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发光发热,他(她)们愿意把他(她)们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代人。希望下一代的人,能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善良。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

    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善心常驻。

    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

    读过两则小故事。一则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

    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悔恨的眼泪折断了猎枪。

    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讲的是孩子对生命善良的本性,那后一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

    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真正的善良以人的品质表现出来。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终身不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从空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仅是一点一事之善举,而是对万事万物都有善心、善意、善举,“普渡众生”。

    真正的善良之举是埋名隐姓,不张扬、不作秀、不图回报的善举。

    善良之善事、善举,何止千千万万,不止是这些具体的东西,这里说的是善良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成果除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产生了贫富,便有了强弱;如何对待贫富、强弱,便有了善恶,善与恶是相对而又相伴。

    佛教中的普渡众生,意即劝人向善。

    古人的善良体现在多方面,打猎者不猎杀幼仔和孕兽,打渔者不用密网网小鱼,伐木者不伐稚苗等。

    可见善良的社会性及作用于社会的意义。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

    有一种美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我们用心来感受,这种美丽就是善良;

    有一种气质,是至尊的,高贵的,它需要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种气质源自于善良。

    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平凡,但内在的东西却可以使这个人不平凡。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发出非凡的光芒。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善良同忠厚一样,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无用的别名,今天,再提善良,似乎显得有些过时或老土了,特别是现今的青年一代,更是对“善良”这个词熟悉而又陌生。

    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传递,本来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举动。

    可是,为何有时爱心变成了奢望,善良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呢?

    反倒是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在危难时伸出一双手,在渴望慰籍时掏出了一颗心。

    其实,爱是没有界限的,给善良设防的是冷漠的心。

    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与亲和,是激励人们奉献爱心,忘我奋斗的动力,是消除内耗,造成一个和平,安定,幸福社会的重要原因。

    为了未来,我们不但与自己,更需要用善良和情爱来涤荡和净化我们的心灵。

    善良的人是不糊涂的,他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他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有的时候,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力罢了。

    因为善良的人深信,善良是幸福之源,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业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的人是单纯的。他们拥有一颗广博的心。对于他们来说哪里都会是天堂,他们没有私心杂念,头脑“简单”,他们从不知道要去设防别人,在他们看来别人都和他一样的有善心,这往往被自认为聪明的人,不一般的人所嘲弄。

    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常人,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口袋里装着麝香的人不会在街上大吵大嚷,因为他身后飘出是香味已经说明了一切。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善良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对自己的善待。

    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善良能使人美丽,美好的品行能帮你塑造美好的外貌。你做过事,说过的话,动人之处都会存在心里,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亲,动人和美丽的光芒,充满迷人的魅力。

    一个人只要有善心,就会变得有修养,有品位,他(她)会魅力一生的。

    开启我们隐藏的真心,热心和爱心,让善良在这世界变成主流。那么,不管我们的口袋多么羞涩,我们的生活多么贫穷,我们的心灵将无比的富裕,一份昂贵的善良将永远是我们骄傲的勋章。

    二、颂善

    有一种美丽,是我们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它需要用心来感受,这种美丽就是善良。

    善良是把自己的能量无私奉献给大地,滋润万物生长;

    善良是初夏的雨,灌溉人们的心田,让希望的苗圃里绿意盎然;

    善良是秋季的风,无私地帮着老去的树叶返回自己的故乡;

    善良是冬季的雪被,执著的守护着麦苗,用自己的躯体保护着他们不被寒风的侵蚀。

    善良是洞穿黑暗的阳光,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交融。善良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

    善良,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为你倏然点亮的一盏灯;更多的时候,她是危难时毫不犹豫的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是在你走投无路时,向你坦然敞开的门。

    善良是一种智慧,善良是一种远见。因为善良,你会得到灵魂的回馈;

    善良是一种胸怀,因为善良,你会包容周围的一切;

    善良是一种自信,因为善良,你会让自己永远美丽;

    善良是一种文化,因为善良,你会让自己变得深邃;

    善良是一种精神,因为善良,你亮出了做人的品味。

    善良与正直、爱心、悲悯为伍,与邪恶、阴毒、冷漠为敌。柔软时的善良,可以融化冷敖的冰川;坚硬时的善良,可以穿透任何顽固的岩石。

    在恶毒者的眼中,善良是用来猎获的枪弹;善良是用来掩饰凶残的装潢;善良是用来欺骗别人的麻药;面对善良,他们狂笑不已。

    在富有爱心的人的眼中,善良却是人性中的至纯至美,一切伪善、冷酷、麻木在它面前都会退避三舍,任何顽固的丑恶都只能在阴暗角落里对善良咬牙切齿。

    善良,它是酷热中一股清凉的风;它是严寒里一团温暖的火;它是青黄不接别人悄然送来的一担粮食;它是久旱不雨从天而降的甘霖;它是你负重上坡时后背的推手;它是你快坠落悬崖时伸过来的一条缆绳;它是你穷困潦倒时没有署名的一张汇款;它是你富甲一方时的一句忠告;它是你失意时几句真诚的安慰;它是你得意时一串逆耳的话语……

    善良,就像雪山脚下的涓涓细流,每一滴都是圣洁纯净的雪水的聚合体。汇集成溪的善良之水,一路欢歌,荡涤着沿途的污浊、腐朽、风尘,理直气壮地汇入人生的江河大海。

    善良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是一种从容的理解,善良使人的心灵仁爱,使人的视野宽广。善良会教给人奉献、理解、宽容、纯洁。懂得善良的人是高贵而成熟的,可以永远保持好心情。

    善良是友谊的桥梁。善良的人都有一颗理解别人的心,能让人通过平等的沟通打开彼此误会的心灵,拉近彼此的心的距离,消除了隔阂,扫清了障碍,增进了感情。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一颗善心,胜似一座庙宇。善良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华丽的衣裳,而是人人灵魂之盒中必须镶嵌的一颗钻石,在每一个时刻都能熠熠生光。

    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样闪光,像甘露一样纯洁、晶莹。善良的心胸是博大、宽宏的,能包容宇宙万物,造福于人类苍生。

    行善而不求回报的人经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馈,这是因果回圈的自然规律。

    善良之人经常造福于他人,实质上也是造福于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句话绝不只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

    让善良与生命同在,生命中有了善良,人生才能经常充满喜悦;生命中有了善良,人生才能幸福常在;生命中有了善良,灵魂才能不断的升华。

    善良是生命中的黄金,善良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生命之光。

    能够知道别人的痛苦,自己就有良心;知道自己有痛苦就会有善心的存在;看到别人和自己有痛苦就会生出慈悲心。

    三、识善

    善良是人类一种良好的品性,不仅可以获取他人的尊重更能驱使自我心理诉求的升华,从人性最根本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善良的人,但在大千世界复杂的纷绕下,又有多少人混淆着真善和虚假,打着善良的美名做着自私的事情。

    内心真正善良的人,通常具备如下三大特点。

    (一)度量他人,激发自觉

    某年幼的少女遭遇了被性侵的不良经历,家人为维护女孩的权益将犯罪者告上法庭。事发几年以后,一不知名的媒体人在报导类似事件中列举了此事作为案例。同时在报导中将女孩当年佐证的照片公之于众,甚至还提出了质疑,这在网络上引起了骚动,媒体记者瞬间成了热搜名人。不管记者出于怎样的目的,她巧用道德的伪善不会被人夸奖,反而应该是唾弃。

    内心向善的人不会夹杂多余的目的性,哪怕是引领他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自觉。

    (二)心绪向善,不求回报

    善良的根本特性在于心向往之,而无欲无求。尽自己尚可为的能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无需给予对等的交换,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大善。

    或许,有人会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公平的,单方向的付出并不符合情理,我不否认这样的说法,毕竟谁都不是救世主的身份。

    但生意的来往,情感的交流是双方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关系,需要真心和诚意,与善良的关系并不密切。

    倘若与亲情、爱情的交往还需要一份道义上的善良是否对情谊也是一种侵染呢。

    源于心灵深处的善良是我不求回报的付出,一种莫大的诚意,一缕精诚的心安。

    (三)呵护他人,尊重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享受的权利,无关年纪,不论关系,即便是再亲密的关系都应该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个体的独立性告诫我们,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安全距离。

    越是善良的人越懂得怎样呵护他人的自尊,比如他人在掩饰痛苦时不想被别人看见自己眼泪时,给予尊重是假装没看见而不是递上纸巾,这一种高级的尊重比做作的关心更令人心存感激。

    在生活的常态里,或许总是有人以自我的角度,顶着美好的光环去干预他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一种关心难免更让人觉得是种变相的揶揄。

    体现善良的最好方式是给予最高级的尊重自由的权利。

    四、行善

    佛教经典浩瀚,法门众多,但基本思想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又称七佛通戒偈,是过去七佛对弟子们的共同教诲。可见,止恶修善、净化内心正是佛教伦理学的核心所在。

    佛教所说的“善”到底有哪些内涵?

    在性质上,善具有安隐的特点。

    《大毗婆沙论》云:“性安隐故名善。”

    《俱舍论》亦云:“安隐业说名为善。”

    佛教所说的善,首先在于善心,然后才体现在行为上,而不仅仅是从行为来判断。

    这些善的心理能给人带来安定、平和。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有切身体会。当我们生起善的心念时,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当下就是安定平和的。

    善的心行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带来未来的安乐。

    反之,如果这个行为会招致未来苦果,那就是不善行。

    我们倡导道德,首先要认识到,践行道德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么做能达成什么目标?

    遵循儒家道德,能让人成就君子、大丈夫、圣贤的人格。遵循佛教道德,也有不同层次的成就。

    从人天乘来说,践行五戒十善,可以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从声闻乘来说,践行别解脱戒,修定发慧,可以成为阿罗汉那样的解脱圣者;

    从菩萨道来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可以成就佛菩萨那样无限慈悲、智慧的生命品质。

    道德不仅能让自己受益,还能利益大众,建设和谐社会。

    多一个人遵循道德,就会多一份正能量。

    当这种力量传递出去,有些人会因为看到榜样而效仿,有些人会因为吾道不孤而有坚持的勇气。

    如果人人遵循道德,就能改变这个共业系统,变娑婆为净土。

    不要觉得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事实上,社会就是由个体组成的,共业系统也是由众生的业力汇聚而成。

    我们改变自己,就在改变其中某个因缘,进而影响更多的因缘。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

    有两个方面:

    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

    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

    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

    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驱导我们止恶行善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止恶行善反而让我们活的不好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做?

    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

    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

    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五、智善

    你可以善良,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

    不要对谁都特别好, 谁喊帮忙都随叫随到,一次是仗义,多了就变成理所当然;忍让一次是气度,多了就变成软弱。

    千万别让你的好心成了为人处事的缺陷。

    计较对自己重要的事;计较所谓原则问题。不要为了成全他人,妥协到伤害自己。

    真正聪明的人,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你要记得,好好生活的前提是,别委屈了自己。

    一个善良而又随和的人,往往对别人的无理要求不会拒绝,对别人的不当言论不会反驳,在一次次受伤后,终于明白,无论多么善良,也要有些锋芒,无论多么随和,也要适当拒绝。

    因为这个世界错综复杂,人类形形色色,总有一些人把你的善良随和当作变本加厉的资本,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乃至穷凶极恶。

    待到你对某些人的专横跋扈忍无可忍,采取反击或向别人倾诉时,才会发现有许多种说辞等着你。

    你这样说别人,为什么不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因为他们不是你,没有感受到你受到的伤害,体会不到你的心情,不可能站在你的立场上说话。

    恶人认为你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而他们的付出,你就是欠他们的。

    还有人说都怪你自己没本事,因为他们认为动物界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有些人因此变坏,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话也会保护他们,偏袒他们。

    而有些人一如既往的保持自己的善良,维护做人的原则,只不过他们的善良有了底线。

    真正对他们好的人,他们知恩图报,倍加珍惜,对于蛮横无理,恃强凌弱且不知悔改的人,他们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不再过于迁就忍让。

    对不讲道理的人,何必再讲道理,对没有道德的人,何必再恪守道德。

    适当地崭露锋芒不仅是保护自己,也可以教训那些缺乏素养的人不要再伤害别人,不但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善良是美好的,但不能失了原则;宽容是美好的,但不能没有底线。

    善良过了,便成了懦弱;宽容过了,便成了纵容。

    很多时候的掏心掏肺,换来的却是狼心狗肺。

    很多时候你的赤胆忠心,换来的是丑恶坏心。善良可以,但必须有锋芒。

    一次两次的帮忙,那可以称为善良。但很多次的奉献,便成了理所当然。

    不必,用善良喂饱不懂感恩的心;不必,将宽容给予得寸进尺的人。

    学会分清丑恶,不让善良浪费。

    懂得宽容有度,才让宽容生辉。如果善良太过,恶人便会肆无忌惮地索取。

    如果宽容太过,只会让人一次次践踏底线。

    善良是一种美德,不是懦弱的借口;宽容是一种大度,但不是没有尺度。

    适度的善良与宽容,才是对自己和社会的尊重。

    美好的一面,留给最值得的人;善良的一面,留给懂感恩的人;

    宽容的一面,留给会珍惜的人。

    愿你的善良,都能被温柔以待;

    愿你的宽容,都能被好好珍惜。

    【佛学与心理(22)】——众善奉行(认知行为疗法)

    丁俊贵

    2019年7月1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与心理(22)】——众善奉行(认知行为疗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xo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