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小笙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传统园林在进入现代以来,饱受各种思潮的冲刷,如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进行继承和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在“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持有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乡愁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于 2015 年在武汉举办,园中不乏优秀的各具特色的城市展园,通过对昆明园进行测绘分析,探讨城市展园如何继承创新传统园林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武汉园博会是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自开园以来,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园区位于武汉市三环线与府河绿楔交汇处,主场地为长丰地块和已停运的原金口垃圾场,总面积为 213hm2,以“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为主题。武汉园博会作为集景园,主要采用园中园的手法,由部分国家、四位大师和各省市自治区与园林设计单位独立建园,不同风格流派的园林在此珠玑串联。“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园博会南区为主要的城市展园区,其中不乏优秀的展园通过在小型园林景观塑造中充分展现了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昆明园就是其中一例。
昆明园为园博会南展区城市园的一类展园,占地面积约2.7公顷。“立意在先,有法无式”是陈从周先生提出的造园理论,昆明园的造园立意在于展示“山水城市、宜居昆明”的主题。以两组景墙围合出庭院意味街巷,空间的营造和变换意象老昆明的典型记忆——“一颗印”式民居。“山茶映像”利用竹子作背景,在镂空的墙体上框出一幅画,白沙和大理石石板作山的意向,;镜面水池是“半池春水”,也是滇池的意向;凉亭采用当地传统寺庙的样式,开圆窗以取景……种种意象都显示出老昆明“前世今生”的光影。
昆明园平面图(作者自绘)一、空间布局
昆明园为东西向布局,在东边设置主入口,同时南边的小巷延伸进入西边,再设一个次入口。全园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园外坡地和南部外巷,入门竹群、樱梅台层和快速通道,第一进白沙空间,第二进凉亭蒲苇(下沉空间),第三进山茶映象。
南部小路狭长,景墙和植物营造较为压迫的心理感受,而入园看见白沙池和“山茶映象”,则豁然开朗。主入口以向上的台层进行一定的视线遮挡,石墙门后再围合白色景墙,仅漏出部分翠竹,藏漏有度,引人入胜。
第一进空间较为开阔,是有白砂地、方形池、露台和大理石镜面组成。有模拟日本传统园林中的“露地”之感,透过景墙中墙洞,可以看到第三进院中的“山茶映象”;第二进为园林主要建筑凉亭和一个下沉式通道,空间较狭,水镜面虽然由通道隔断,但平齐而设,在视线上依然是通透连接的;第三进为最丰富的空间,方池、白砂结合,有一棵巨大的山茶树作为主景,白砂池上植一棵紫薇作为衬托,最西部的景墙有很多窗,透过窗以翠竹为屏障,“秀丽清透”的昆明宜居
意蕴就显示出了。同时,北边有镂空的景墙可以到达樱梅台层,穿梭于不同景致间,颇有趣味。
空间用景墙来划分,开合有度。较高的白色景墙带灰色涂层,模仿民居;而鹅黄色景墙略低矮,模仿院墙。园林核心区由一个长方形的镜面水池贯穿三进空间,以三个带有奇异造型洞门的景墙进行分隔,但是层层洞门相叠形成了一层接一层的框景,原本分隔的空间又因此而连接。
二、景观特征
昆明园的景观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地形地貌、景墙空间围合、镜面水池和大理石镜运用以及文字题词上。
从地形地貌上来说,整个昆明园坐落在一块西高东低的坡地上。入口处,利用坡地抬高游人的视线,风景藏而不漏,引人好奇,同时也意味昆明地处高原;在园中充分利用园西的坡地优势改造台层,并以樱梅间或群植,形成了一个具有主题性的景观;第二进中院设一下沉式的通道,丰富游园体验,同时让穿过整个水池的透视线不中断;全园主要通道皆为坡地,是合理的无障碍通道。整体地形富有变化,充满趣味。
昆明园入口(作者自摄)从景墙空间围合上来说,利用两种景墙把内外空间进行划分,外空间黄色景墙营造多狭长曲折,意味街巷,内空间白色景墙多宽敞通透,意味院落;景墙上设置大小不一的窗洞,投影于水池地面,显现出剪影的效果。昆明多有民谣吟唱街巷,园中整个景墙的穿插运用都充分展示着老昆明城市的历史人文,城市个性和乡愁体系也在此体现。
在长方形的镜面水池上,用三道景墙隔断进行空间划分,景墙中间的洞门层层相透,立足于东边第一进院落看西边,可以看到远景山茶树,而在西边看东边第一进院落,则会因为在白砂地上设置的大理石景墙而延伸出远阔的空间感。同时,镜面水池和大理石墙面映射周围景观,形成虚景,丰富了空间层次。园中的凉亭建筑为昆明当地的寺院建筑,立面开设两个圆窗,形成框景。正入口出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题刻(此处用诗略有不妥),第一进院落入口处灰色砖墙上用玻璃罩住碑刻题词,颇有古意。
昆明园透景线(作者自摄)昆明园整体运用白墙白砂净水,植物也以清秀为主,显示出一种干净简洁的感觉,园林氛围也十分清秀,颇有“小家碧玉”的感觉,这也正是西南边陲的昆明给人的城市印象。
山茶映像(作者自摄)三、植物
植物造景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宋人郭熙有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园林中的植物应当富有变化、可以入画、富有品德、利于环保。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更加强调了乡土植物的运用。这不仅是因为其取材便利易于成活,同时也由于其“故乡记忆”而给游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果说昆明园营造的“宜居昆明”的感觉,除街巷风物的景观要素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植物的运用了。整个园林使用的植物有滨菊、百日草、孔雀草、毛杜鹃、桂花、深蓝鼠尾草、樱花、杜鹃、吉祥草、凤尾竹、狼尾草、凹叶朴、木芙蓉梅花、山茶、鸡爪漆、石榴、夹竹桃、蒲苇等。其中,滨菊、毛杜鹃、杜鹃、凤尾竹和山茶是典型的乡土植物,在昆明本地被广泛的使用。利用这些乡土植物进行造景,使昆明园在整个城市园区中因其自身的特质而与其他园林相区别开来,让没有去过昆明的游人感受到昆明的清新朴实,而让去过昆明的游人重温当时的记忆。
第一进院落园中对于植物的运用主要分为主题造景、模拟自然、丰富景观层次、屏障背景四种方式。在园入口处,利用滨菊、百日草、孔雀草、毛杜鹃等色彩鲜艳的植物,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在快速通道北侧,则利用深蓝鼠尾草、樱花、冬青、杜鹃、狼尾草、凹叶朴、木芙蓉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植物模拟自然,水池边也用菖蒲营造“滇池”的自然感;在内园中,利用翠竹和山茶组成“山茶映象”,群植梅和樱于台层上,形成了具有主题寓意的造景;园西和园南大量种植竹子,形成绿色的屏障背景,和园林景观相映成趣。
不同的植物给园林带来不同特色,也赋予了园林个性。
四、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园林造景有法无式,现代的景观营造中,有很多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手法值得借鉴,创造性地运用还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①比拟手法
利用石板作山的剪影,立在白砂池中,比拟西山;矩形镜面水池则比拟滇池,用意象的方式,提炼了昆明的山水,山水相宜,景色自现。
②主从手法
以矩形水池为主的全园轴线控制,利用景墙上层层相叠的门洞形成主要的透景线,端点设置一棵山茶树作为视线焦点。由此,全园景观特征得以控制,站在主轴线上观赏,有一种宏伟之感。
③借景手法
园中使用的借景手法多为间接借景,通过水面和大理石板镜面来映射景墙和其他景观要素,使整个空间深远空阔,扩大了视觉感。同时,景墙上造型各异的窗洞映在水中,形成一种虚景,水中窗洞和天空以及现实的窗洞和天空共存,整个场地的景观就虚实结合,更显层次。
④框景手法
框景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山茶映象”通过矩形窗框和后面的竹林形成,窗边种植两株山茶,映在白墙上,形成白描画;另一方面是主轴上透景线的框景,所框的对象是一层层不同的门洞,反而更显新颖。
框景(作者自摄)⑤障景手法
障景的作用是短距离的屏障视线,作空间引导。在造园中,常用的障景有:山石、树木、影壁。在昆明园的入口处,设置了一个灰色砖墙,里面种植竹子,作为一个障景,屏障游人的视线,使第一进院落空间得以隐藏,增加了游园的惊喜,也富有引导作用。
⑥空间限定
昆明园中有几处空间限定很有趣味,空间均为四周开敞,但使用的材质让其有了不同的体验。首先是第三进院落石板路上的白砂地,石板上的白砂,有“枯山水”的意味,象征水却是可进入的空间,游人会乐于进入这样的空间。一时间,石板路成为了岸,而白砂成为了水。另一处是第一进院落中白沙地上的露台。同过铺装的变换,在这里露台成为了白砂意象的水中露地,同时这块露地在主轴线上正对层层门洞,也是游人趋向于聚集的观景地。
⑦材质与色彩
昆明园的整体材质比较简洁,外景墙为黄色略粗糙石质,内景墙则为白色粉墙地面铺装为大块青石板,白砂为粗粝,相对而言较为精细的材质就是黑色大理石,用材贴近自然,整体虽显粗糙却十分疏朗朴实。园林的整体色调也比较清新,以白色为主,点缀黑色大理石镜和水池,竹子、山茶等绿色植物和白色景墙形成映画;鹅黄色外景墙和花台是主要的暖色调,整体透出一种温和感。材质和色彩营造的园林空间简单又舒适,正是设计者想传达的“宜居昆明”的理念。
五、缺陷和不足
整体来说,昆明园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并非所有设计都可取。在游园中,我体会到几点美中不足之处。首先,第一进院落的南边有一条小巷,植翠竹野草,布石汀步,很有曲径通幽的意味,然而其尽头以墙封死,并不能通往第二进院落,十分可惜。从空间上来说,有“死路”和“回头路”是园路设计的缺憾;从心理感受来说,这样小巧、富有趣味性的空间如果没有停留功能和通行功能,其最终只能是闲置颓败的。
其次,园中的快速通道放坡设置,同时也是很好的无障碍通道,然而过于宽敞,两边都是白色景墙,难免略显单调,如若运用爬墙植物适当营造剪影,或是空间进退间丰富,或许更好。还有,整个园林的出入口都在同侧,不能满足很多有意向从另一方向出园的游客;侧面出入口的导向性不强。从管理上来说,白砂地的管理难度较大,由于行人有意或无意在白砂地上拖沓行走,或者故意将白砂丢入水池中,造园想用白砂和净水所营造的纯净、简洁之感也因此大打折扣。
全园最大的不足应当是入口处的题字“春城无处不飞花”。虽然昆明被称为“春城”,然而“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并不是用来形容昆明的,同时全诗是一种悲怆的氛围和意境,和园林景观想要表现的主题并不相符;社会语境上也并没有形成“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对昆明的指代。在这里使用这样的题词难免会引发误解和笑话。想要营造较好的诗词画意,不妨从当地文人的诗词中探寻,或者从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演化,或许能和园林更好地结合。
总体来看,昆明园的设计清新舒适,借鉴了日本园林的一些手法,转化结合自身城市文化,营造了富有老昆明乡愁情怀的景观;使用了许多传统园林的表现方法,转换具体的表现形式使用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中,创新性地继承了传统园林的精粹;运用种种意象,结合文字题词和植物造景,给人以有限的景观中衍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陈从周先生认为“造园有法无式”,灵活变通,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这不仅体现在想要表现城市个性的园博园展园中,也是所有园林造景都需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