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曾探讨过如何去知,如何去求,那么在知和求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也就是立己达人中的达人的部分,也便是外推的部分。那么外推究竟要分为几种呢?实际上是分为两种,用自由来命名,也就是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那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代表了什么?在使用这些字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这就是我本篇文章想要论述的。
首先是消极自由,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古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一则中,孔子给子贡了一个字,那便是“恕”,“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消极自由了,消极自由就好比是:我们可以不做什么。
那么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要站在怎样的角度去说的呢?或者说要站在怎样的层级去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实际上是要站在道德层面的,处于本能层面,情感层面,理性层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都不是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可以从正向来思考,那便是只有我们到达道德层面才有权利去达人,而消极自由是达人的一种。
那么是否可以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呢?实际上是可以的。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不仁德的人,他看到一个老奶奶跌倒在了路中间,可是他却没有去扶起这个老奶奶,那我们是否应该举起我们道德的杀威棒,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就是最大恶极吗?
很明显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因为道德的要求永远是指向自己,而不是对方。
现在有很多的网络暴力也是这样的,当人们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总是想着用自己高高在上的道德权威去批判别人,这实际上就是没有按照孔子所说的“恕”去做事。
那么什么是积极自由呢?
也许有些人觉得,那不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吗?不应该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刚好相反?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比方说你自己特别喜欢吃芒果,你就一定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芒果,这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那么是否我们站在道德的高标准上就可以己所欲,施于人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仍然是可以,比如有一个顽固不化的人,我想通过我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他和管控他,这难道不合理?
现实就是不合理。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道德永远是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中就没有最好和最坏,对方信仰基督教,你却信儒家,那你如果一定要把自己的儒家思想推给对方,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相反在你无法推行自己的思想给对方的时候,也许你就会产生“怨”
那么真正的积极自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子曰: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也就是说立己也是第一位的,当我们成功立己以后达人才是第二位的,并且在我们达人的时候,也不应该一直去强迫的要求对方,而是尝试点化,这也正是“爱”了。
实际上要求对方和点化对方也就是政统和道统的区别,在政治问题上当对方出现了法律上的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去约束对方,如果你是一个执法者,你不通过法律去约束对方,那就是不负责任。可是在道德层面,我们永远都不能通过自己的道德水准去要求别人和强迫别人,一个道德永远是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的。你只能尝试点化,如果无果,也没有什么其他办法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为什么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欢一个人和讨厌一个人呢?这是因为有仁德的人才是有真正的标准的,如果一个逻辑层面的人,情感层面的人和本能层面的人去喜好一个人,这实际上是不行的,他们也是没有真正的标准的。那么为什么一个有仁德的人还可以去讨厌一个人?在讨厌对方之后就可以做出怎样的行动呢。
之所以去讨厌一个人是可以的,仍然因为有仁德的人才是有真正的道德标准的,那么在讨厌对方以后,我们可以做的仍然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如果采取消极自由的方式,也就是避而远之或者“恕”,那么要积极自由,也并不是强迫对方和自己一样仁德,而是尝试点化对方和改变对方。
最后用曾子说的一段话结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若在一个黑暗的世界之中,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消极自由的方法去达人,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去传播大道,就是我们一个人应该做到的。
有些人,就算没有人理解,仍然去做。就算没有人看好,仍然去做。就算没有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仍然去做。他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停止?死,而后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