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本书相信大家没看过,也有可能听过,文章主旨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首先要走出舒适区,集中注意力,重复地做一些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训练,然后通过及时地有效反馈,不断修正自己在训练中犯的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最后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舒适区 VS学习区
刻意练习强调真正的练习不是重复那些自己会的动作,而是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并且感觉到不舒适的动作。
最近订阅了吴伯凡老师的专栏,第一课就讲到一个舒适区=“零认知”的概念,当我们还没出生,在子宫待着的时候,不需要视觉、嗅觉、味觉,更不需要思考,生存需要的东西全是免费的,此时认知就显得有点多余。吴伯凡老师还提出了另外的一个概念,认知即痛苦。当我们追求自由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且你要承担选择和判断的后果。
这和刻意练习强调的,要走出舒适区,做一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是不谋而和的。学习一门技能的时候,尽量让我们处于一个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状态。这中间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此时我们不应该感觉到难受,反而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此时你正在提升自己的认知。当然我们刻意练习的时候,设的目标不应该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能力,不然我们可能会因为沮丧而直接放弃继续学习了。
大量针对性重复练习
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学习时要让自己处于一种不舒适的状态,到底什么让你不舒服?这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效果也差强人意,这也直接导致有的人成为了牛人,有的人沦为了普通人。
上周在和一位写作特别厉害的朋友交流中谈到,她是如何培养自己写作能力的,她的方法是时刻注意打磨自己的文字,每写一条动态或者评论,她都会花很大心思,尽最大的努力写的完美。人家能把提升写作能力的训练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这就是她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秘密。
还有金马在他的文章里也有提到,刻意去模仿一些大咖的文笔,然后据为自己所有,这也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刻意练习的训练方式,要想成为牛人,就先成模仿牛人开始。
反思一下自己,连每周的点评工作都有点不情愿地去做,有时态度上甚至有点敷衍,就这样写七年,估计也只能不出几篇像样的狗屁文章。如果仅仅是这样写七年,也只能在精神上感动自己而已,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保持一种不舒适的状态,并进行大量针对性的重复性训练。这还不够,还必须获得有效的反馈,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是刻意练习的最后一环。
在007写作群里就有点评这一环节,这就有点像反馈这一环了。我估计大家点评我的文章时,其实会很尴尬,因为我写作压根就没有套路可言,点评的时候只能针对我的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后面很有必要研究一些写作的套路,不然就真的失去点评的意义,最终变成了重复的机械性操作。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点评别人的文章其实就是一种很好地打磨自己文字的方式;也明白很多人为什么要去专栏留言是一个道理,其实人家就是在一直打磨自己的文字呀。而我之前总是以时间不够当做借口来拒绝在专栏下留言,想想自己不知道失去了多少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机会呀。
刻意练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牛人一定对刻意练习有了深入理解才变得这么牛的。成为牛人,先从认真对待写作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