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射线一样不断延伸

作者: 张秋琼 | 来源:发表于2020-10-02 15:25 被阅读0次

《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节课的尝试还在进行,这第二篇反思我想从“刻意练习”让自己成长这个角度来谈谈。

一、 在刻意练习中开始真正理解“以生为本”

《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一节概念课,我在三年级下上的信息技术融合课《面积的估算策略》是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型我相对容易放下执念,并且在陈蕾老师的调整下呈现出了“生本课堂”的样态,我固执的认为概念课我上不出来这种充满生机力的课堂样态。

正如王绪溢博士看完我的第一篇反思后所说的“教学设计最简单的打开方式就是站到学生的位置上看,放下‘我执’依然是最大挑战。”是的,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位置,放下教师的执念和焦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的我在实践中呈现的依然是教师中心的课堂,这说明我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以生为本”以及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以生为本”。

好在,我有了这次刻意练习的机会。

调整后的课堂

当我在陈蕾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调整了流程设计出了有意义的小组活动形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出了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思考和对话中发展了自己的学习力和思维能力。自然而然的生成,自然而然的互动,我看到概念课不比活动课来得差呀。两次课,陈蕾老师两次调整,几次刻意练习,我开始不再“纸上谈兵”,也终于让我的课堂成为生本课堂有了真实的可能。

是的,王博士说“其实“课”就是“课”,大多数老师都会细分xx课、XX课,这样分的前提是认为在不同“课”里面要细分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方法,但无论是杜威、布鲁纳、怀特海,还是罗杰斯,他们可从没这样去细分出各种课型,更别说为不同课定出不同目标,给出不同方法,反而共同的是都指出“课”,也就是教学的核心——思考。当一位教师从不同课型去理解教学时,那正正是“教师中心”的沃土,给再好的工具、再多的支持,也跳不出那牢牢的框架”,在这次这样的尝试中,我开始有些理解王博士这段话的含义,我们要好好想想。

二、在学习数据中加深理解学科本质

课的结构定下来,我不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背稿子,就想着每个环节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我具体要做哪些事儿,我根据每次试上反馈器的数据和拍照上传的学习单数据帮助我了解学情和了解学科本质。

1. 巧用反馈器

反馈器在本节课中使用主要是迁移应用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反馈器的检测功能,如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

课堂学习数据

下面这题设计的初衷是想呈现二次作答——通过画图和交流后学生思维转变的过程,试上中发现题目比较难,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1条这种情况,试上的效果是我匆匆补充完匆匆下课。

这个能讨论起来的数据,结果我时间把握不到位,也是匆匆结束

除此之外,借班上课前,要明确反馈器的规则。看过陈蕾老师的课,设计了有趣的课前谈话,熟悉规则的同时还能和本节课建立联系。我也想这样试试看:

原本的设计:于是我也找了一道“好玩”的数学题,5只小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5分钟时间才能吃完,按照同样的速度,100只猫同时吃掉100条鱼,需要(  )分钟。但其实这道题是一道奥数题,小朋友并不能很快理解,作为课前谈话的题并不合适。

调整后的设计:鼓楼区进修校教研员卢声怡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设计三道课前小调查,如图,

题1是否听懂规则 题2几年级学过线段,新知旧知建立联系。 题3了解学生认知起点

另外在应用迁移部分,卢老师建议将原本的题舍去,因为第一题过一个点太过简单,而第二题过三个点超出了书本的要求,难题的难是相对的,意义并不大,卢老师建议我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上的延伸,即分类方法和思想以及集合思想的渗透。听完卢老师的建议后,我想应用迁移部分用好反馈器更多的是启发思考的作用,当然由于我学科能力比较弱,9月23日卢老师给完我建议后,我在24日闽侯实验小学上课时这个环节的处理就出现了问题,小朋友和听课老师不明白我的意思,但这给了我下次修改的方向。9月29日我在自己学校试上后发现分类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举例小朋友能想到且说得不错,但集合思想的渗透,我设计了下图这题,小朋友把三者的关系与画法及命名混淆,认为直线中包括射线包括线段,我要怎么修改呢?可要好好动动脑筋。

集合思想的渗透

明显看出卢声怡老师的建议的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否“得法”也就是得到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卢老师现场指导和点评

2. 拍照上传,随机挑人,小组计分

学生学习单

学习单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和记录,课堂的生成、讲解和询问都由小朋友来进行,我开玩笑说我就是小张同学,相对而言我的语言比之前少了不少,当然有时还是忍不住话多,一定要更加放手才是~

学生汇报下课跑来告诉我她好喜欢我

每一次的试上都是刻意练习,我也是在这一次次的练习中看到数据看到学生的学情,进而再调整更新的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决策。

三、在小组活动中做到全员思考、能力发展

把小组活动落到实处也是信息技术融合课才能真正做到的,老师能做的就是细化规则,培养习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有真正的深度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高阶思维。

叶劲松老师在评课中结合我的数据图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处理数据,如何更好的分组,如何更好的关注学生这些方面给了我不少建议,同时也在大方向上和大家分享了小组活动落实到位的细节,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激活学生。

1. 随机挑人和举手的关系

小组活动后,我随机挑人汇报后抢权补充后再举手补充,叶老师肯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随机挑人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抢权和举手本质相同要慎用,但多种形式能调动小朋友的兴趣投入课堂,最后的举手则有人文关怀,有时就是抢不到怎么办呢?

2. 同桌汇报

在找身边的线段时,我要求同桌交流且同桌一起起立汇报,一个拿着一个说,再交换进行,展示了同桌互相协作帮助的过程,也是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同桌或小组活动时能做到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互相倾听和互相帮助。

同桌转身汇报

3. 拍照上传,小组计分

学生作品呈现,小老师汇报,我给加了5分,小朋友可激动呢!叶老师说不要吝啬你们手里的分,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和被鼓励~

课堂模拟射线

是的,我想像射线一样,找到了大方向,要向“以生为本”这端不断延伸,实践中的刻意练习就是我延伸的能量,珍惜每一次刻意练习的机会,感恩每一个给我建议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笔芯️~我明白常态课是刻意练习的主要方式,课后调出数据图记录反思,成长一定看得见,加油加油!

相关文章

  • 像射线一样不断延伸

    《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节课的尝试还在进行,这第二篇反思我想从“刻意练习”让自己成长这个角度来谈谈。 一、 在刻意练...

  • 启动固有生物模版和肚脐发散模式精准体位

    ”练习瑜伽与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因为在时间的宽度上还要向深度延伸,像射线一样,力量从核心发出, 无限延长,延长的长...

  • 诗|两条线

    我们像两条直线, 向着两方延伸。 虽然一端会有交集, 但另一端却越走越远。 我们像两条射线, 向着相反的方向延伸。...

  • 万箭穿心

    在风水学上,万箭穿心是指以居住地为定点,四周道路像放射线一样延伸开来。据说,像生意人吧,从来不在这种地方开业做事,...

  • 风雨之后必有彩虹惊艳(800)2021.8.10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

  • 时间

    时间,从某一个起点,以射线向远方延伸,随着时间流过,射线经过后就变为静止(电影中冰封后就变为凝固)。严格意义上理解...

  • 迷失的射线

    如果人生是以出生为起点,生命的时间是按直线延伸,那么不知道何时终止的人生,就是一条射线,按照射线规律向前发展的。 ...

  • cesium pick和射线的使用(工具篇)

    一,ray(射线)的使用 cesium里的射线用得比较广泛,很多拾取功能需要根据射线来进行摄取,像“视线分析”,“...

  • 射线检测

    首先理解一下什么叫射线。射线相当于物体发射的了一条无限延伸的激光线,当他遇到物体的时候,会返回碰撞信息。 再来通过...

  • 大海捞针

    关系是啥。 关系就是朋友,亲人,家人,仇人,敌人,宿敌。 他可以无限延伸,它就像一根射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像射线一样不断延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mb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