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写的一本书《做你自己》。在这本书中,彼得巴菲特谈到了巴菲特家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教育方法和核心价值观。
其中有四个价值观,是彼得从自己家庭中耳濡目染得来的,也是他父亲通过家庭传递给他的比较核心的几个价值观。
一、信任
如果要列个清单,我认为信任是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信任合一理解为对美丽世界的坚守。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使其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抱持“信任”的态度会助你一臂之力。
对世界的信任源于对人类的信任,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人们都希望做正确的事,但很多陷阱或诱惑会将我们引入歧途。做错误的事情并非正途,而我们真正的本性,应该是公正而善意的。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有人觉得人性本恶——贪婪、好斗、溺于谎言和欺骗。坦白地讲,我很同情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他们无法维系友情,做生意时,无法摆脱算计和猜疑,甚至无法去爱别人。他们吝于付出,生活注定是一种煎熬。
人性本善的信念,是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它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这种至关重要的信任感从何而来?它首先来自于一个爱意融融的家庭,以及要有一个安定而互助的社会。
当父母看到我能够在过马路前小心看好往来的车辆时,便允许我步行去看望我的外祖父母。前往外祖父母家的路上,我就像是置身在一个充满爱意的气泡或长廊中。
但是我深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幸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成长环境。没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恐怕得走更多的弯路,才能学会去信任这个世界。
但我要说的是:让我在儿时学会安全感并学会信任的,既非金钱,也非物质上的帮助。
我们的房屋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爱心满溢。周围邻居的富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邻里之间可以倾心交谈、彼此照料。我对他人的信任,来源于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温情,这种温情在相互拥抱、品尝冰激凌甜筒以及辅导功课的过程中获得滋养的。
二、包容
如果说“信任”能使我们乐观的看待世界,那么“包容”也同等重要。坦诚地讲,如果人们之间毫无差异,比如来自同一种族,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性取向和政治倾向,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加简单。但是,那样岂不是乏味透顶?正是这种差异调剂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队差异的包容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相反,当我们成为偏见的俘虏时,我们的生活将变得狭隘而贫乏。
你不相信职场上的男女平等?好吧,你的世界正好缩小了一半。你无法接受同性恋?嗯,你的社交人群又要减少百分之十。你讨厌黑人?拉美裔人?
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假如你这个不喜欢,那个也不待见,最终你的世界里将只剩下你自己,以及几个外表像你,思考方式也像你的人,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散发着傲气、死气沉沉的小型乡村俱乐部!这样的一个世界,还值得我们去生活吗?
我的母亲一直在向我们灌输宗教“宽容”的观念。我十几岁时,她经常带我去不同的教会,让我体验各种礼拜仪式。我们家也有很多相关的书籍,内容涵盖了伟大的佛教和印度教等东方宗教。
不断地学习让我懂得,每一个信仰体系都是到达精神彼岸的一条真切、有效的途径。它们无关对错。那些膜拜者也只是试图触摸神灵的普通人,因此他们可能粗鄙、有瑕疵,但每一种宗教都应获得尊重。我母亲深信,宗教应该将那些追求共同意义与自我超越的人们团结起来,而不是分裂他们。
我们家这些有关宗教和种族的看法,其实是为了教育我们要拥有一颗开放的心。一个人应当时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观念。一个人总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这是道义使然,也是智慧使然;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可以让我们的胸怀更宽广。
另外家庭中经常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辩论,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可以赢得一场网球比赛,你也可以输掉一场棒球比赛,但讨论却不是这样。讨论的目的是交流思想,病衡量不同观点的优劣。此外,论战中的“输家”也是赢家,因为他们在交锋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
三、崇尚教育
这里需要做一下区分。这年头所谓的“教育”,即使到了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职业培训的性质。一个特定的专业。就仿佛一张通往特定学位的门票,进而是通向一个特定职业的门票。
人生由你打造,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尽可能生活得充实、多姿多彩、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什么都去学学,不只包括必要的谋生技能,还包括专业以外的无数知识。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家的做法就是广泛地讨论各种问题,并经常提议“查一下”。当我存有疑问时,当某一讨论或学校功课需要更多信息时,我就会求助于家里的《世界百科全书》或多年累积下来的《国家地理杂志》。
在学校上学期间,我母亲看中的并不是我一年带回家几次的成绩单,而是我日复一日的实际所学。如果有更多的家长像这样关心子女的教育,我认为孩子们会怀着极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度过他们的学校生活。上学和读书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那不是教育最关键的部分。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理解。这里的人性既包括我们自己隐秘的内心,也包括和我们迥然不同的那些人的动机和渴望。这种教育并非来自百科全书或落满灰尘的旧杂志,甚至google搜素引擎,它来自于他人互尊互敬的交往,以及用心聆听。
在母亲给我灌输的价值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一听的故事。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便决定尽可能让我了解更多的人和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接待了几个来自欧洲和非洲的交换生。其中有个捷克学生和我们一起住了很长时间。我们家经常有世界各地的来访者。有时我放学回家吃午饭时,就会看到母亲和客人兴趣盎然地交谈着。母亲通常会轻柔而又犀利地提些问题: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与之抗争?他们有什么样的抱负和梦想?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四、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种工作态度
什么是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态度呢?
有些人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就是每天加班加点的拼命工作,即使他对这份工作毫无激情,甚至心生厌恶。按照上述思路,单纯的努力、压制自己的喜好和时间上的付出,都算得上是基本的美德。
但是对不起,这不是美德,这根本是在自虐!换句话说,这反而是惰性和缺乏想象力的表现。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为什么不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在我父亲看来(现在我也这样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就在于勇于发掘自我。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异常艰辛、劳苦,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产生一种神圣感。)
在我童年时,父亲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呆在书房里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
即使我父亲研究的都是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但他依旧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
轻松达到类似犹太祭司研究卡巴拉圣典或佛教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当父亲工作时,他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
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够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当前的工作合而为一。
众所周知,极度的体力消耗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一种可以消除疼痛感的自然药物,它可以让我们感到时间放缓,病产生一种充满幸福感
的喜悦状态。我父亲埋头工作时的状态说明:极度的脑力消耗也会释放内啡肽。通过观察父亲的工作状态,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工作有
时艰难且耗费精力,但却能让人乐在其中。
是什么秘诀让我的父亲面对长时间乏味的工作,还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
首先,他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真正重要的事工作的
“实质”:激发他无限的好奇心,验证他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发掘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
如果我的父亲以金钱为奋斗目标,那么他的努力将会很快变成乏味的例行公事,工作也仅仅是一份差事而已。多年来,是源源不绝的挑战,使他保持了思想的敏锐和投身事业的激情,这些挑战不断循环,让他每天都有新鲜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