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唐诗璀璨如明珠,后有宋词绚烂似花火,在中国文学史的夜空中,唐诗宋词无疑是最为闪耀的两颗明星。然而,在唐诗与宋词间,同样有明星璀璨——宋诗。同唐诗宋词的绝代风华相比,宋诗地位是尴尬的,但当我们细细品味,其间滋味如品一杯清茗,味道平淡,却余味悠长。
接受诗词熏陶与学习伊始,我们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里徜徉,深深感受李白的纵情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脱俗、李商隐的悲怀伤感。接触宋词之后,又在长短句千姿百态的神韵中所沉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凌云健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令人如痴如醉。沉醉于唐诗宋词的美,我们常常忘记,还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恬淡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深语浅。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是盛世之诗,“汉唐气象”实则是建立在一种国家强势下的情感澎湃。而终宋一代,“积贫积弱”未必确切,但总体而言,朝代整体情绪是压抑的。在这种整体情绪影响下,唐诗所表现的感情大多是比较特殊、比较不平凡、比较异于日常生活平淡的感情,因此唐诗总是热情的。澎湃的、激动人心的;而宋诗更加注重表现的是日常生活的平淡感情,日常生活,油盐酱醋皆可入诗,而宋朝理学的发展更是为宋诗添加了一些哲理和韵味。
如果说,唐诗更倾向于表现人生感情不平凡的一面,那么宋诗则表现的是坦然接受生活的平凡,通达明智,平淡自然。
下面,我们以诗人和诗人的诗为例,简单谈谈我对宋诗平淡自然美的理解。
王禹偁画像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
王禹偁,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但他从学习白居易为进而以杜甫为典范,完成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以王禹偁为代表,已初步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美的追求。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首联“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动态写景:金菊绽放,花径飘香,马蹄声碎,菊韵流美,开篇就让人感觉到一种悠然自适、怡然自得的心情,“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更是让人有晚山有情,人对山忘言,山对人“无语”,两情和谐,长相默契。难得的是,王禹偁自我查问“何事吟余忽惆怅”,虽然有一种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沦落感,但却能自我排解,以平淡的心情看待。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梅尧臣《东溪》)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五十四岁时,体现了题材关注日常生活琐事,艺术上注重“平淡”的风格倾向。
从六朝到盛唐,诗人们对生活中繁琐的内容常常不屑一顾,中唐后虽不再回避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情节,但尚未形成风气。梅尧臣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把日常生活小事写的饶有趣味,实现了宋诗题材的开创。与此同时,在艺术风格上更加注重“平淡自然”,他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这种平淡不是简单指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而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描绘东溪风光:坐邻孤屿,野凫眠岸,老树着花,蒲耳沙石。诗人看到了闲意,而这种闲意也正是因为诗人“闲人”的境界,以“闲人”之心,看东溪风景,察觉闲意,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诗是我们从童稚时期就印象很深的一首,小时候常常背诵,但因为读的大多数是唐诗,就很容易忽略掉这是一首宋诗,苏轼是宋朝诗人。而《题西林壁》在能让稚童都可以背得很好,浅显层面读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首诗非常通俗。最开始读,会觉得这是一首写庐山风景的诗,但是读得多了,就会发现很深的哲理道理,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常是在人们实际生活发生事情的时候恍然大悟其中道理。这是诗人从生活出发寓以哲理,又让读者从生活中明白诗人暗示的道理。
苏轼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他的平淡自然就体现在诗中常以思辨的角度,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富有理趣,同时,这也是以苏轼为代表的宋朝诗人诗中学习和体现的重要内容。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提起陆游,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强烈的爱国热情,一时间很容易忘记陆游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篇,更是容易忽略掉他闲适细腻咀嚼日常生活深咏滋味之作,实际上,这一部分作品占陆游作品的很大比重。
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语言清新隽永,画面形象生动,细致贴切的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然而不仅在于刻画春光,更是与前后诗意融为一体,隐晦暗示着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涌上眉间心头。但在这里陆游是写的含蓄深蕴的,愤慨深沉的感情被诗人所克制,反而更令读者能感受到那一份悲愤之情。
以王禹偁、梅尧臣、苏轼、陆游和他们的诗为线索,在唐朝杜韩诗学典范的确立中,孕育宋人平淡自然美的诗学理想,同时宋人平淡自然美的诗学理想又反过来成为典范确立的一个标准,进而促成作为宋诗主体风貌的苏、黄诗风,从而开始变唐立宋的确立,在宋朝诗人不断追求与确立中,完成对宋诗平淡自然诗风的定位与成熟。
正如黄庭坚所言“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平淡而山高水深”是宋人诗学和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不仅体现在将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入诗,不凭空想象,不妄自杜撰,更是诗人由内到外高明虚淡、恬退闲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观念经过理学思想的洗礼,立足于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流溢着儒家宽仁、以理自律的“忠厚和平”气象,在内容、形式、艺术手法、情感上达到了高度成熟。
参考文献:
1.郭邵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4.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吕正慧:《被唐诗和宋词夹杀的宋诗》,《诗书画》第十七期(2015年第三期)
7.王伟杰:《宋代陶学评论与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之构建》,山东大学
8.张明华:《宋诗的和谐追求与陶、杜典范的确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五期)
9.徐佩锋:《宋诗平淡美发展脉络浅析——兼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理论与实践》,《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