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161:如果批评一定再所难免,如何做到温柔有边界?

Day161:如果批评一定再所难免,如何做到温柔有边界?

作者: 青少年成长的左思右想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09:52 被阅读0次

    要说什么时候感觉让我最堵,那就是旁听张先生辅导孩子写作业。

    张先生喜欢用反问句:你没有看清楚吗?你不会想吗?难道还不明白吗?你要我说几遍?你脑袋里在想啥?……

    再加上张先生激动起来,声如洪钟,别说是孩子了,我旁听都觉得有点害怕。

    我私下里跟他说了好多回:就是辅导孩子作业而已,又不是开阶级批斗大会,就事说事,就题说题就行了,别上升到人格教育。

    张先生有所改进,但依然在激动时,一切照旧,我终于肯接受要改变一个人实在太难,张先生小时候就是在如此严厉的环境中成长的,所以当他面对类似的情景和场景,自动化的反应一触即发。

    但不得不说,没有辅导作业时,张先生的脾气极好,耐心陪玩耍和读书都是极度赞。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的心态有所缓和,以前女儿被骂之后会找我过来吐槽,我会安慰她几句,但是现在我更多的告诉女儿:这就是咱们的爸爸,我们这一辈子就要和他这样的性格相处,当他和你愉快地玩耍时,他是爱你的,当他大声训导作业时也是爱你的。

    最近我发现面对爸爸的严厉,女儿的反应要平静很多,哪怕是刚满4岁的老二,在张先生大声的质问不好好看题的时候,依然平静的掰着小指手指头再重新算一遍。

    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我注意是因为有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最近一个朋友的孩子犯了在我看来还是一个不小的错误。

    那个孩子自己很自责,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也不知道如何和他人继续正常相处。这些我都能接受,毕竟需要时间。

    但是我这个朋友说了一句话说:“我怕孩子受不了,这么大的事情我都没敢批评他”。

    这句话引起我的警觉,那我这个朋友在以往过往孩子犯了其他错误,是否也经常害怕孩子的情绪受不了,而隐忍自己的情绪,去减少批评或者不批评呢?

    我很担心,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往往是引导孩子太注重自我的感受,情绪敏感,并对外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要求很高,一旦别人没有达到他的标准,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这个朋友的孩子也是一样,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后,他就会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和做法,一旦这些态度和做法和他的期待不一致,他可能就很难接受。

    我曾经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学习很久,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就是倾听,当孩子有情绪时去倾听和理解孩子。

    让我担心的是像我朋友这样,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过多的倾听孩子,可能会削弱孩子面对这个事件自己本身的力量。

    所以有的时候太在意和过度倾听孩子,其实对孩子有时候会有反作用。

    想起我的另外一位朋友,当时他的孩子上的国际幼儿园,是那种全身心关注于孩子身心灵的幼儿园,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幼儿园是滋养孩子心灵的。

    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有些任性,当转到了普通的公立小学之后,他对很多公立小学的做法非常看不惯,各种批判,甚至6岁的孩子去班主任那里表达观点,让班主任瞠目结舌。不是说惊喜,可能是真的表达出了老师认为超出六岁孩子表达的匪夷所思的观点。

    正面管教的精髓是温柔而有边,温柔是容易装的,但边界度的把握却非常难。

    作为警官出身的李枚瑾教授,因为她见过了太多因为任性而铸下大错的人,所以她的出发点和普通大众有些不同。大概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该打时候就要打,该骂时候就要骂,训练孩子的承受能力,不然到了社会上,社会对他打压的时候,孩子就会受不了。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观点,让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觉得这个世界上已多风雨,如果父母再不理解孩子,孩子的世界不是更悲惨了吗?只有用爱去呵护孩子的心灵,才能使他强大。

    我想他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爱的形式有很多种,和风细雨的安慰和鼓励是一种爱,严厉的批评和指正,难道不也是一种爱吗?

    初心都是爱,关键是批评传递的力量才是关键。

    前几天看到詹大年的一篇文章《批评是叫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文章中指出:批评的目的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是唤醒而不是压抑。是叫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如果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关系和传递善良,那么批评就不会损伤孩子,反而会促进孩子。

    这个角度说来,批评和鼓励一样,只要都是为了传递善良和爱,就不会受到损伤孩子。

    但如果因为怕损伤孩子,就不去批评,不去建立明确的边界,爱的形势太单一,反而会损伤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161:如果批评一定再所难免,如何做到温柔有边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ao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