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散文
哪有什么最佳人生规划,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就好

哪有什么最佳人生规划,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就好

作者: 罗环环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22:21 被阅读55次

    1

    之前我在《与其30岁以后折腾,不如20岁的时候多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里写,我本科学的是化学,研究生的时候转了中文。有年轻的读者看到了,在后台给我留言,说那你大学四年不就白读了吗,真可惜啊!假如一开始就选择了文科,很可能现在的所得完全不同呢。

    年轻的时候,我不是没有这么想过。但随着年龄越长,见到的人和事越多,越发觉得,人生不是单线程,没有人能保证,你做了什么,就一定能得到什么。人生规划也是如此,从来都没有最佳,那些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一个大浪打来可能就翻船。

    拿我当初文理分科来说,我是那种文理非常均衡,一点儿都不偏科的学生,可能从文学中能得到更多乐趣,但化学所展示的绚丽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对那时的我同样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我所在的高中以理科见长,我们这一届9个班,其中8个是理科班,只有1个文科班。历来考上好大学的,也都是理科生。大家都默认,只有学不了理科的人,才去学文科。假如我选择文科,单就考大学而言,肯定不如选择理科的把握大。想想也是,文科靠的是阅读,是阅历,是积累,一个18线县城里的农村孩子,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拿什么去跟大城市里的孩子比拼呢?假如我当时选择了文科,我没有把握能考上北师大;假如没有后来在北师大的经历,我也许看不清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很多时候,人生的选择都是这样一环扣着一环,有因果关系,但并不一定是直线型。

    从化学转到中文,这样大的跨度,确实很不容易。那一年,我一面要复习备考,一面还要应付化学系的课程——我总是要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才有上研究生的可能——那时,我整整瘦了十斤,考试前夕,我开始反复感冒、发烧,我知道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已经到了我能承受的极限,还好考试一切顺利。

    毕业后,化学再跟我没有关系,我没有再看过化学学科的书,也没有一项工作跟化学有关。我现在的化学水平,大概也就停留在高中阶段,化学元素符号大致还记得,方程式会写的已经不多,很多概念和原理也只记得名称,而说不出所以然了。这么看来,大学四年真的是白学了,浪费了好时光。

    可是,还是觉得留下了些东西。有时候谈论起这个问题,朋友会安慰我,虽然知识忘记了,但受到的思维训练,理科的逻辑性、严谨性还是在的。我不确定这种逻辑性真的在我身上留下了印记,因为老公总是说我,你们女人真不讲逻辑,大约我从化学里学到的逻辑,也跟程序猿的逻辑是很不一样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确实发现,我身上有化学系出身的标签——

    ——比如洗玻璃容器,我会下意识地以没有成股水珠流下为标准。

    ——比如瓶瓶罐罐,我既不喜欢用厨房纸擦干,也不喜欢烘干,而喜欢用吹风机吹干。

    ——比如烘焙量液体的量时,我会习惯性地润一下量杯内壁。

    ……

    这些都是做化学实验留下的痕迹。尽管我不喜欢做实验,但四年的实验经历,还是保留了一些基本的操作习惯。不止如此,虽然我现在看不懂一个具体实验,更设计不出一个实验,但我知道很多实验的思路都是相通的,当我读书或者看文章,遇到作者列出的实验数据时,我都会本能地去想,这些数据会不会有问题,从数据到结论,有没有什么被忽略的地方。这样警醒的一个好处就是,不太容易被谣言蛊惑。现代人崇尚科学,一些骗术扯上科学大旗,还装模作样地用一堆数据作支撑,人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陷阱。幸好我曾经近距离地接触过科学,知道它的优越性也知道它的局限性,知道科学并不万能,所以并不盲目崇拜它。这是我学过理科的好处。

    除此之外,考研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也意义重大。这是我成年以后,第一次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个如此重大的决定,并为这一决定倾尽全力。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爆发出怎样强大的能量。那时候,每天起早贪黑泡图书馆,有一天早上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迎着初升的朝阳,我甚至听到了“你一定行”的天籁之音。当然,也可能是幻听,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整个宇宙对一个人全心全意去实现她的愿望时的善意回应。很多年以后,当我遇到困难,遇到不顺,我仍能从这段经历里获得鼓励和动力。我想,它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资源。

    假如没有这岔开的一笔,假如只是按部就班,我哪能有这种体验呢?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2

    有一次,跟一个初见的妈妈聊起孩子。听说畅畅已经快八岁了,她直叹气,两个孩子差这么多,好不容易把大的带大了,小的你又要重新开始,真是辛苦。要是早几年要老二,你就两个孩子一块儿带大了,会轻松很多。

    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畅畅两三岁的时候,我也想再生一个,可是那时计划生育政策不允许,我们又交不起罚款,工薪阶层,也没有其他门路。之后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心思慢慢也就淡了。如果不是后来来了美国,以在北京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又没有老人给我们搭把手,我恐怕还真没有勇气要二宝。

    就这样错过了能让两个孩子一起长大的好时机,能怪谁呢?怪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人是不会来负责任的。怪我们自己刚刚放开二胎的时候没有及时行动?可那时养一个孩子都觉得疲惫不堪,真生不出要二胎的念头来,若为了日后不后悔就匆忙生一个,日子还不定是怎样的鸡飞狗跳。

    倒不如像现在这样,想清楚了,想明白了,从从容容地期待二宝的到来。哪怕我年纪大一点会更辛苦,哪怕跟大宝差得多不能一起长大,心里还是感觉更踏实。有时候迷迷糊糊的“得”,其实比想明白以后的“失”更可怕。迷迷糊糊地得了,遇到不如意就很容易后悔抱怨;想明白以后的“失”,有遗憾却无怨悔。还有什么比后悔抱怨的人生更可怕呢?

    而且,两个孩子相差大也有好处。相差大,每个孩子我就能够一心一意地照顾、陪伴;相差大,孩子之间在性格上的相互影响也要小得多。对畅畅来说,虽然她错过了跟妹妹一起长大的机会,但她可以更多地带着她的自我意识来观察、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这对她来说,是另一种有意义的经历。

    一个朋友前几天生了三宝,我们去看她,大宝还好,已经不是第一次当姐姐了,二宝还小,不到三岁,就很不适,非常粘人。回来后我们聊起,等妹妹出生了我们要照顾妹妹,畅畅会不会觉得自己受到冷落。畅畅听见了,说,I don’t care,我会自己照顾自己,你们不管我,我还觉得自由呢。虽然不确定到时候她是不是能做到,但现在她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最好的预防针。如果她还小,我们还得在这个问题上做更多准备。

    所以,其实也不是两个孩子相差不大,能一起长大就是最佳准则,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决定了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能再生一个孩子,没有一定之规。我觉得,不想要的时候没有意外怀孕;想要的时候孩子能来,就是一个人的福分。

    至于那些错过了的,不必耿耿于怀。尽人事,听天命,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3

    周末中文学校期末考试,我帮畅畅复习中文,畅畅问我,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不写汉字,而她必须把这么难的汉字都记下来呢?

    我想这正好是个机会,我们好好谈一谈,为什么她需要学习中文。我说你写书(写作练习)的时候写的都是China,你觉得你是关于China的expert,假如你不会写汉字,你还能说自己是关于China的expert吗?你前几天还说,让我把小楷本给你留着,你长大了用汉字在上面写故事,假如这些汉字你都不会写,你怎么写故事呢?

    她想了想,说,我born在中国,北京是我的home,我以后长大了,还是要回中国去的。我暗暗吃了一惊,平时只听她说喜欢美国的小学,不喜欢中国的小学,我并不知道小小的她的心里,存有长大了要回去的心思。她来美国的时候已经快六岁了,差不多上完了幼儿园,对于北京,对于中国,都有感情,跟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不同,她不会天然地认为她属于这里。

    何况我们还面临能不能拿到身份的问题。

    几乎每一个想留下来的人,面临的最大难题都是身份问题。工作、语言、适应性,靠个人的努力都有办法解决,唯有身份,是个未知数但又不取决于自己。特别是想通过工作签证拿到绿卡的人,大都经历过各种焦灼等待,无可奈何。

    畅畅的这一番话突然让我觉得,现在,我们历经辛苦想留下来;而等她长大以后,可能又历经辛苦想回去。我想现在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见,每年回国的留学生那么多,有的是因为留不下来,有的却是觉得回去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如果到时候畅畅想回去,也并不是什么怪事。

    就连我,有时候也惦记着回去。

    特别是在听到校园枪击案的时候。就在几天前,德州又发生了一起高中枪击案,造成10人死亡多人受伤。这已经是2018年以来美国发生的第22期校园枪击案了,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周一起,枪击成了校园常态,真是触目惊心。虽然事发地点都不在科州(科州去年我知道的枪击案有两起,不过不是发生在校园),离我们很远,但我还是觉得很恐怖。我的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以后她也会上高中,读大学,她在我视线范围内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如此混乱、每况愈下的社会环境,让我怎么能安心呢?

    还有种族歧视。说实话,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切身体验,因为没有上班,我接触到的美国人很有限,不过是我周围的邻居、英语学校的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家长,以及教会的一些美国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交往不深,我觉得他们都很nice,待人热情有礼,我并没有感觉到歧视,孩子在学校也不觉得受到过歧视。但每一次看到社会上歧视亚裔、华人的新闻,比如大学录取亚裔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族裔,有人在公共场合对着华人喊“滚回去”等等,我还是会觉得心情起伏。在美国,华人属于少数族群,这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尽管美国提倡种族平等,但事实上的平等哪有那么容易做到?而且,政治一般是缺什么提什么。身为少数族群,注定了有些事情要向别人看齐,而有些声音要被湮没。我们来的时间不长,对这个问题可能不够敏感,但孩子在这里生活,日后则一定会碰到,我不知道到时候她会作何感想。

    假如我们现在辛辛苦苦留下来,换来的却是孩子日后辛辛苦苦想回去,那我们还折腾什么劲儿呢?可是,谁又能算得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甚至更久远的未来呢?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现在孩子觉得在这里上学好,我们也觉得在这里生活更舒心,那就先做留下来的打算吧。至于未来是留是回,就等未来来了再决定。

    远处不可见,能握在手中的,唯有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如此甚好。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任真:心态很好。👏👏👏

      本文标题:哪有什么最佳人生规划,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就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cp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