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35588/f59f96d4c89ee333.jpg)
文/彭春祥
“三顾堂” 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化元素,作为人文景观,早在西晋时期就已起源,明朝已形成一个著名景点。
她位于湖北襄阳市城西十三公里西山环拱的古隆中景区深处,是古隆中的二十大主旨景点之一。
坐落于古隆中诸葛草庐亭前面的“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孕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
据传,门前那至今仍挺拔葱茏的三颗古柏,便是当年刘关张三大战将求贤时的拴马之树。
这里群山环绕,烟雾袅袅,峰峦叠翠,势若蟠龙。山中古树参天,巍然深秀,茂林修竹,郁郁葱葱。
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池塘山泉秀水涔涔。风光旖旎,空气清新。
元末明初时,著名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曾这样描写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因此,这里既是普通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养身的天然“氧吧”和风水宝地,又是三国文化爱好者寻踪三国厚重文化源头、解读三国历史迷踪、吸吮以诸葛孔明先生为主体的一干群贤灵气和智慧的绝佳处所。
![](https://img.haomeiwen.com/i8335588/9753a9d11ebebf54.jpg)
明朝吴绶在题三顾堂的诗中写道:“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此诗在今天的人们读来,仍然对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倍加赞赏,对一代名贤、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崇敬不已。
在这样一个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旖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特别环境里,叙聊儿时趣事,难道不是别有一番闲情逸致吗?!
2020年7月29日,老天爷也好像有了特别的感应和恩赐,似乎知道我姐姐一家从几百公里开外的老家来看我们一家似的,几乎是在连续几个月“痛哭流涕”后,突然止住了他那“盈盈泪水”,天气放晴,温度适中。
是日早上,我带领我姐姐、姐夫、外甥,我们一行四人,到襄阳一桥头品尝闻名遐迩的“襄阳牛肉面”和黄酒,这是几乎所有襄阳人招待外地来客的早餐标配。
我们计划早饭后往古隆中进发,原本准备外甥开车前往,后考虑停车不便等诸多因素,外甥决定呼叫网约车驰骋。
于是,外甥便边吃早餐边呼叫车辆,还没等我们用完早餐,网约车便已到达。
要说现在这科技和交通真是发达、方便、快捷。车辆等人,我只得匆匆将那一碗黄酒几大口豪饮而下,立马驱车前往。
一路上,我们和司机云里雾里、国际国内海聊胡侃,没多大点功夫,车便来到古隆中游客中心。
下车后,我们按景区要求扫描健康码进入售票大厅,还没等我到窗口购票,网络玩得十分娴熟的外甥,便在网上购完门票。
我等一行坐上景区大巴,来到古隆中标志性景点--古隆中三门石牌坊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8335588/492a74f82ebe73a5.jpg)
这里是古隆中的大门,也是古隆中景区的起点。所有游客欲向景区深处漫游揽胜,都必须从这里出发。
由于我现定居湖北襄阳,因此,以前我曾多次带外地来襄亲友赴古隆中景区游历,见证了这个5A景区往日的游客熙攘和热闹喧哗。
由于今年疫情尚未彻底消退,景区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希希寥寥的游客,一个个戴着大口罩,遮住了大半个美丽的容颜,静静地穿行移步,缓缓地“消失”于“黑山统林”之中,让人看不出游客的踪影。这使整个景区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和寂寥。
我们一行四人在三门牌坊合影留念后,便由右边石板曲径逆时针方向向左进山游历,不急不慌,边爬边看,逐个景点过目,漫步游览,认真观赏,仔细品味。
先后游历了“隆中牌坊”、“躬耕田”、“小虹桥”、“抱膝亭”、“武侯祠”、“诸葛草庐”、“隆中书院”、“铜鼓台”、“六角井”等景点。
尽管我们不是什么“文化人”,更不是历史学者,但我们的游览也绝不仅仅只是就景观景,一晃而过,拍照走人。
而是尽量咀嚼和游赏这些景点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典故,以期“游有所获”。
毕竟,我们四人中,除了外甥年轻以外,我和姐姐、姐夫都已然迟暮,姐夫腿血管有疾,行路吃劲,经过一阵爬山后,我们都觉得有点累了,便来到“三顾堂”前小憩。
坐在景区为游人准备的仿古石板条凳上,看着眼前古色古香、前三厅、后五堂,均为硬山起脊建筑的“三顾堂”。
不知何故,此时我们几位老者的思绪,没有穿越1800多年前,畅谈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诸葛亮在此分析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三国鼎立,尔后一统天下谋略的著名《隆中对》策蓝图,而是叙聊起了我们自己的一些儿时趣事。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少年多憧憬,老年爱回忆”的缘故吧。
趣事一
我隐约记得,大概是在我三岁左右那年的农历腊月26,连续数日的北风卷着大雪漫天飞舞,房檐吊着一尺多长的“冰凌钩子”,气温极低,天气奇冷。
妈妈怕我们孩子们冻着,便将刚刚做好准备过年的新长衫式棉袄(民国时期的那种款式)提前给我和姐姐穿上,尔后让我们自己去玩,妈妈在堂屋里纺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8335588/d584329e25a5e10a.jpg)
我和当时也年仅5岁的姐姐一人手拿一根长麻杆,麻杆一头拿在手里,另一头在妈妈的“火坛子”里用火星“怄着”点燃,但无袅袅明火,只有“暗火”,犹如点着了的香烟。
我和姐姐看着麻杆的一头被“暗火”缓缓吞噬,冒着一股股青烟袅袅向上升腾,并随着风吹左右摇摆,婀娜飘忽,像极了一条淡蓝色的“小龙”从自己手中飞出,在空中飞舞。
我们觉得好玩,便和姐姐拿着带火的麻杆在各个房间和“干沿哈”(意即外走廊)你追我赶,疯跑疯玩。
或许是我和姐姐都玩兴正浓,不知何时,姐姐的“火麻杆”戳到了我的后背,将长棉袄的外层布料烧了一个小圆洞洞,我们全然不知,继续我们的疯跑。
不一会,可能因为火烧到棉袄里面的棉花,我隐约感到后背部疼痛,赶忙跑去找我妈。
我说:“妈妈,我背心怎么搞的,有点疼啊(当时年幼,既感觉不出、也不知道那种疼是火烤的灼痛)”。
那时的农村,当父母的并不像今天的父母一样重视孩子的诉求,孩子也全然没有今天的孩子这样娇嫩。
一点小伤小痛,大人小孩都不是很在意,说完也就算过去了。只有大病大灾才能引起重视。
再说,当时的我妈妈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的后背衣服被姐姐手中的“火麻杆”无意中点着了。也就没有在意,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去玩吧,我手头忙到在”,然后继续纺线。
过了一会,可能是火将棉袄内的棉花烧到离我的真皮后背较近了,这种灼痛感加剧,我又跑到妈妈跟前说道:“妈妈,两儿(地方方言,对长辈、对他人的敬称,‘您’的意思)快点跟我看看,我的背心到底是哪门(方言‘怎么’的意思)搞的,好疼啦”。
这时才引起我妈妈的重视,她赶忙停下手中的活计,一看我的后背,发现“浓烟滚滚”。她慌了神,迅疾帮我把棉袄脱掉,过细一看,我的棉袄外面仅一个烟头大小的小洞,里面的棉花却已被“暗火”“怄”烧了大碗口那么大的一个洞。
“暗火”还在缓缓地吞噬着棉袄面子里面的棉花,我妈妈旋即将火扑灭。
无怪乎我一个劲儿地喊背心疼,原来是被火炙烤的灼痛。
幸运的是此次“事故”因我的“敏感”而被及时发现制止,并没有烧伤我的背部,或者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只是烧坏了我那件刚刚上身的新长棉袄,真是太可惜了。要知道,在当时添置一件新棉袄该是多么的不易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8335588/b8c0bc520cf5a629.jpg)
记得后来,我妈妈又弄了一块棉花,将那个烧洞补了起来。于是,那年春节,我又穿上了妈妈亲手缝补的新棉袄,心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2020年8月2日于湖北襄阳
作者个性名片
作者: 彭春祥。网名:东南西北风,寓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之风。春日东风习习,酷夏熏风清清,金秋禾风细细,严冬朔风咧咧。因为有了风,四季才变化;因为有了风,世界更美妙。
东南西北风,一只热爱文字的“九头鸟”,已有几十万字散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他的文字朴实、深情、纯洁,尤以细腻见长。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愿自己的文字,给您带去春季东风一样的温暖,夏季南风一样的清凉,秋季西风一样的舒爽,冬季北风一样的庄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