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得到的订阅专栏《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整理。
人是群居类的动物。正因为如此,每个群居的部落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我们、他们之分。人是如何定义他们和我们的?这个标准可能比你想象得要主观、随意得多。举两个例子,卢旺达的胡图族和图西族,其实在人种上并无差异,只不过是当年比利时的殖民者根据卢旺达人鼻子的宽度和肤色的深浅划分出来的。那些鼻子较窄、肤色较白的人是图西族,而鼻子较宽、肤色较黑的人则成了胡图族。另外,在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时期,只有出生是农民的高棉人被认为是好的高棉人,而戴眼镜的高棉人和其他外族人一道,都被归为了坏人。不管是卢旺达还是柬埔寨,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塑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大悲剧。
人天生就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的倾向,对于不属于我们的他们,人总会觉得他们是和自己对立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的认知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XYZ模型。即我们看到一个人有X特征,那么他就是Y类型的人,所以他会做出Z的行为。红色高棉看到有人戴眼镜,就会觉得这人一定是个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都是反革命的,罪该当诛。可是XYZ模型本身就是不对的,其结论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如果缺乏自省能力,这个人心中的恶魔就可能随时被召唤出来。
可是,有些时候,人也不是一定会和他们你死我活,因为人还有合作的一面。尤其是面对共同的挑战或者共同的敌人,此时我们和他们会团结起来,亲密无间。民国时期国民党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各军阀彼此之间还互相防范、明争暗斗。最后,是抗日战争把中国人的家国意识给唤醒了。中国人的国民身份是通过抗战建立起来的。群体是通过对立产生的,当前人类世界,彼此对立仇视的现象仍然存在。要是想让全世界的人类都团结起来,可能得有一场外星人入侵。
为什么人这么喜欢搞对立呢?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式中存在一种缺陷,叫基本归因谬误。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多地会考虑情境的因素,但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就会更多地归因于别人的本性。比如我上班迟到了,我就会找情境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我的闹钟没有想、路上堵车了、早上天气不好等等。要是我下属迟到了,我就会想他是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他这人好像没什么责任心呀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总会给自己找借口和托词,而给他人下本性、道德方面的判断。所以我们非常容易低估一个群体内部的差异,而高估群体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总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因。
不过除了对立的一面,人还有群体的一面。有管理学家给出过群体的四种分类,它们分别有五个阶段。最低级的是阶段一团队,他们认为,我不好,你也不好,Life sucks,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聚成的部落。阶段二团队,我不好,但我知道有人过得好。他们经常会掉进抱怨的陷阱里,工作不积极主动不求上进的人,都在阶段二团队里。阶段三团队,认为我很好,但你不好。这些人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往往别人会很难和他们合作。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成功了功劳都是自己,失败了就甩锅给别人。这些人干不了大事。阶段四团队,即我们很好,你们不好。他们团队内部非常有凝聚力,而且一致对外,富有战斗力。他们的竞争对手如果不是和他们一样的话,就很容易被干掉。有很多大型的公司企业都是阶段四团队。最后,阶段五团队,这是最高境界。在阶段五团队成员眼里,已经不关心竞争对手了,他们关心的是他们自己的目标,“We are making the history”,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世界。
我们如何认知他们的,明白了这些后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又提高了。人类本性中认知系统的缺陷是只有被自己了解后才能被克服的。要想更好地和他人合作,获得更大的成功,我们需要不断地省察自己的群体划分是否客观、有道理。在摒弃掉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后,应该及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团队,并且帮助自己的团队提升所处的阶段,而不是去拖后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