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你熟悉和安全的环境里有着放松的心情,比如,有个人在县城里找到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在县城里有熟悉的朋友和环境,虽然没有太大的成就感,但是比较舒适,所以不想去大城市工作,大城市的工作会让有很多不确定的事和未知的恐惧这些都让自己焦虑,就留在县城里这就是舒适区。其实也不然。
首先,心理舒适区也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会认为监狱里的环境比外面的世界更差,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的想法就不一样。
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大半辈子的生命都在监狱里度过了,可是突然的一天狱警告诉老布他可以回家了,老布的反应是拿着刀架在狱警的脖子上,希望犯法能留在监狱里,可惜没有成功,老布最后的结果是悲剧的,他受不了外面的世界的生活选择上吊自杀了,我们可以想到在老布的心里监狱就是他的家,他在监狱生活了50年已经习惯了监狱的一切,监狱就是老布的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是。我们身边都会遇到一类朋友,他们在一个城市里待久了,会说我要去别的城市待待换个环境,去新的城市长见识,当然有的朋友换了一个城市过的是比原来好,人也变得更积极开朗了,而有些人在怎么换新的环境还是老样子,没有多大的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生活的,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里,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只是换环境,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说的是我们熟悉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是要我们改变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
只有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
其实,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1.解决问题;
2.自责;
3.救助;
4.幻想;
5.退避;
6.合理化;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我们是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我们是解决问题还是逃避问题。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举个例子,妈妈带三个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
A孩子看到狮子两腿发抖,躲到妈妈背后。
B小孩看到狮子哭着说我要回家。
C小孩看了一会,问妈妈,我可以朝狮子吐唾沫吗?
你看,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他们做出的害怕的应对方式不一样。这是对情绪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明明我们想要改变,却改变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我们人人都在追求控制感,我在亲密关系中想控制对方,我们在工作中想控制同事,如果没有控制感我们必然会感觉到焦虑,这种焦虑是我们不想面对的情绪,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对付焦虑的,所以我们需要控制感。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有的应对焦虑的方式,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应对方式,这是我们理性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我们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舒适区,知道了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需要,我们在难以改变。
以上内容从陈海贤老师的发展心理学课程摘抄过来,最近读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面也提到改变的问题,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作者引用阿德勒个体心理的理论解答了几个人生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看待自己不幸的问题上是谁导致的,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当下做出的决定所带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你不用去找原因,原因只是你逃避的借口。
过去的事情我们不能改变,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讨厌自己,看不惯自己,我们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那么,如何这种目的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我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他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安慰自己。心里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讨人喜欢。
最后,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它会让你遇到是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