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言
一
西方社会崇尚实用主义。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在于他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因此,可以看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余热。
我在新加坡机场存包时,工作人员是个老态龙钟的老爷爷。我在澳洲乘车时,司机也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虽然隐隐有几分担心)
二
这种实用主义的弊端就在于,当一个人对社会毫无作用,就难免被视如敝屣。
《留德十年》一书中,季羡林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德国亲情的淡漠,以及年轻人对老人的不重视。
年轻人和老人不在一起生活,也谈不上照顾,更像是朋友之间的相处。年轻人只在空闲时偶尔探望老人。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书中所举章用房东的事迹。房东给自己家的大狼狗吃牛肉,而给自己的母亲准备的是极其粗粝的饭菜,一点热气都没有的。
有一次,老太太病了,我到章家去,一连几天,看到同一份饭摆在房门口,清冷,寂寞,在等候着老太太享用。可惜这时候她大概连床都起不来了。
季羡林自己的房东有个儿子,但生活在另一个城市,极少来往。即使是二战期间,两家人都是分局两地的状态。
反而是作为寄居者的季羡林陪伴了房东夫妇十年,相依为命,充当了实际意义上的子女角色。
三
身边有些德国朋友也对父母保持着距离。他们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只在重要节日进行家庭聚会。
当然这种看似淡漠的亲情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的。
普通德国人的养老保险,完全足够支撑他们退休后过着舒适生活。即使个人的养老保险不够支付养老费用,国家也会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发放养老补贴。
所以在经济角度上,德国老人是不需要依附子女生活的。
在法律角度上讲,子女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德国人觉得生儿育女是父母主动选择的结果。子女作为被动的一方,没有选择权,在法律和道义上都不需要负责。
精神层面上说,德国人感情比较内敛,子女成年后更愿意独立出去,脱离父母生活。对德国人来说,老人独居是颇为常见的生活方式,老人不想打扰年轻人的生活。
几种因素作用下,才造成了德国人看似“不尊老”的行为模式。
五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德国人是否就那么不孝顺呢?不尽然。
只是西方人讲究个体的自由主义,认为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彼此的附庸。因此西方人没有我们养儿防老的观念。
这当然不适用于我们当下的社会。
只是他们子女与父母保持一定距离,给彼此足够的空间,并且鼓励老人拥有丰富的退休生活的做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END-
我是猫言,喜欢请给个小心心❤,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啦。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留德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