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佛学中的贪嗔痴

作者: 舍山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01:49 被阅读19次
色即是空

在佛学中,讲究人一辈子都是为“苦”,而为了摆脱苦,就是要摆脱轮回之苦,所以要修行,要成佛。
那我来讲一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苦?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孩童 从母亲的体内生出来,是为一苦。
垂垂老矣,是为一苦。
病痛缠身,是为一苦。
死亡,是为一苦。
爱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与好友离,也将感到痛苦。
怨憎会苦,这个与爱别离相对,一生中你总会不断的遇到“不对路”的人,无论你如何调解,如何自省,终究还是讨厌对方。这就是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这个其实是人生中最大苦。求而不得,即是贪心。
五阴炽盛苦,五阴指的就是心经里的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关于这五蕴的介绍和说明, 我以后单独写一篇)。这些都会带来痛苦,所以心经里才会说,五蕴皆空。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么多苦呢?

佛学里也有解释,是因为我们有三毒。
这三毒大家也肯定都听说过:贪嗔痴。

什么是贪嗔痴?

贪,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贪婪。对于欲望的无限追求。因为有欲望,所以产生了攀比,嫉妒等情绪。
贪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求而不得

嗔,简单一点理解为怒,但是在诠释上会更加深刻一些。人总是在无时无刻的不自觉的发起嗔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开车遇到了堵车,心情会不好,这个不好的心情就是你起的嗔心。
嗔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想遇而遇。就是你不想遇到这种坏事情,但是遇到了。

痴,是在贪和嗔的基础上得出的。
你也可以理解为傻,但是和嗔一样,痴的诠释会更深刻。
举个例子,你不知道为什么贪,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嗔心,是因为你不知道“五蕴皆空”。

其一,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所以你不高兴遇到的,肯定会遇到,这是正常的。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 你应该明白,眼前所见的一切,都为空。既然知道了一切为空,也就不会有贪嗔心了。
因为你不知道世界的本质,所以你有痴心。

什么是空?

这里可能就要说到空这个概念了。
有一点是必须要说明的,空并不是无。这里的空并不指代空无一物的意思。
相反,它的意思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比如我们的肉身,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好好的人,好像是固定的状态。
可是学过生物物理的人都知道,我们人包括世界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这些基本的粒子,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就像你看见我的此刻,我身上也有无数的细胞在死亡,也有无数的细胞在新生。
其实这个真相我们都知道,只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也就忽略了。

理解了这个,就可以理解佛学中的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关于他们的诠释我下次再写。




附上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相关文章

  • 心得:佛学中的贪嗔痴

    在佛学中,讲究人一辈子都是为“苦”,而为了摆脱苦,就是要摆脱轮回之苦,所以要修行,要成佛。那我来讲一个基本问题: ...

  •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即使没有学习佛学或做佛法修行的人,可能也听过或看到过“贪嗔痴慢疑”这五个字。 “贪嗔痴慢疑”这五个字在佛学里又被叫...

  • 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疑是佛学中的说法,却和心理学、生活密切相关。我试着来理解这五个字。 贪嗔痴慢疑的本质是执着、分别、妄想。执...

  • 贪嗔痴

    世间万物皆有贪嗔痴,世间烦恼皆起于贪嗔痴。 贪嗔痴,源于佛教。 贪,指对顺的境界起贪心,非...

  • “痴”之我见

    “痴”,于我而言的最初认知是儿时对它的模糊认知,即“迷恋”。 大学时与佛学结缘,方得知“痴”乃人生“三苦”(贪嗔痴...

  • 【乱想乱写】欲望与需求是互联网流量的本源

    贪嗔痴,佛教也叫三毒:贪是顺境的贪爱,不满足;嗔是逆境的嗔恨,不理智;痴是事理不明,善恶不分的执拗。 贪嗔痴是杏仁...

  • 警惕人性贪嗔痴

    佛教说人的本性是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迷恋。 人的天性里有那些需要警惕?贪,嗔,痴。 贪是错误的期待,想...

  • 变化的根本

    佛陀开示我们,戒掉贪嗔痴,戒掉贪嗔痴,戒掉贪嗔痴,重要的事情,我每天要对自己说三遍。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嗔心相对容...

  • 修行心要

    作者:学山禅师 居士:请师父开示修行心要。 答:不贪,勿嗔,莫痴。 居士: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又云:贪嗔痴,...

  • 贪嗔痴

    稻盛和夫说贪嗔痴是蛊惑人心的“三毒”,要切断。可是,在爱情里的这“三毒”,教人如何切断呢! 爱上一个人以后,就会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得:佛学中的贪嗔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o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