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晴亲子日记莒县一中初中部2020级8班驰翔爸爸莒县实验幼儿园园辛分园驰程爸爸1065
一个7岁的女孩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她又得买红笔了,因为有同学偷走了她的新笔。
妈妈听完火就上来了。
因为那只笔是她前几天刚给孩子买的。
于是妈妈开口就说:“你怎么就不能长点记性呢?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啊!结果又丢了。”
女孩的眼泪立刻下来了。
她红着脸,试图跟妈妈解释:“我没丢,我去上厕所的时候它还在我桌子上。”
但是女孩妈妈依然觉得不甘心。
她希望借这个机会好好教教孩子。
于是,她很认真地继续教训女孩:“你自己的东西随便放,能不丢吗?文具啊书啊,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东西啊,一定要放到抽屉里头……你这个毛病如果不改,以后还得丢东西啊你知道吗?”
妈妈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很有耐心了。
可是女孩却直接跟妈妈翻脸了,大吼道:“你别管了。”
砰的一声,把自己锁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去了。
这个妈妈不解地问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看一下,当小姑娘找到妈妈说有人偷了自己的笔,妈妈的第一反应却是:“你怎么不……”
原本只是一件丢笔的事。以“你”为主语的“你怎么就不能如何如何”的反问,就把事情变成了对孩子本身的一种指责、评判。
而且,父母是高高在上的那一个,孩子则是有问题的、亟待被纠正的那一个。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想。
当孩子丢了东西,本来心里就很难受。
而且,孩子的确很有可能是无辜的。
本来想找妈妈给点安慰,结果听到的却是指责。
生气,几乎是很顺理成章的结果了。
我们的建议是什么呢?遇到这种情形,我们首先需要认同孩子的感受,而非直接给出建议和帮助。
比如,当孩子告诉妈妈,有人偷了她那支新笔。
妈妈就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很同情地说一个“嗯”字。
妈妈的态度,就能够鼓励孩子继续向妈妈倾诉。
如果孩子吐槽完,没有总结的意思,那么妈妈可以适当引导:那么,你觉得这个事情,以后该怎么办呢?
不少孩子自己就会想出很多、很棒的解决办法。
那如果你的孩子实在没有想出解决办法呢,你也可以恰当地提出你的建议。
在你很真诚地倾听过孩子的讲述和感受以后,再给孩子提建议,他们才可能听得进去。
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父母的态度。
一味地向孩子发问、给出建议、甚至指责孩子,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要么不思考;要么就全盘接受父母的建议、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再要么就是厌烦、叛逆,出现“你别管我”的情况,由此亲子交流宣告失败。
只有父母把姿态放低,并且当父母的言辞充满真正的同情之心时,我们所说的话才能打动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