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而言,现实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另一部分是"其他的一切-包括你在内的这个世界"。
而观察又有两重性,有些事是看得到的,有些事是看不到的,可以称之为 "外在体验"和"内在体验"。
由此得出四种组合:我-内在;世界(你)-内在;我-外在;世界(你)-外在。
简化到极致,总结起来就是四个认知领域:
1.我的内心世界,正发生着什么?我有何感受?
2.你的内心世界,正发生着什么?你有何感受?
3.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我看起来如何?
4.我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看起来如何?
下面我们做些展开,为认知的大门开个缝儿。
1,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什么让我喜悦,让我痛苦,令我坚强,令我软弱?先哲们给出答案,道家的"道",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四念处”,印度的"瑜伽",基督的"祈祷",总结起来就是"内观"和"自省",这里的关键词是"注意力",就是想方设法让自我意识变得连续和可控,正应力《大学》里的"知止定静安虑得"。
2,我们如何认识他人。沟通里的"两次转换"让交流的可靠和准确其实是不存在的,但不可思议的完美交流总在浮现。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其限度不会超过你对自己的理解限度,所以理解他人的第一步,还是要回到上述的“1”,要做到自知。一个从未在意识上体验过肉体痛苦的人,是不可能明白他人的痛苦的。这里的核心是"同理"和"共情",就是用心用身体而不是用头脑来体会对方的含义,比如模仿对方的姿态,手势,面部表情。
3,我们如何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意图比我们的行动真实得多,而在他人,则我们的行为比意图更加真实。如果我们只有自己,难免把自己变得“宇宙的中心”,好像一切都围着我转,完全的自我迷失;如果眼里只有他人,就会把自己折腾成他人想要的样子,又完全没有了自我,都是很可怕的事儿。那需要怎样的努力呢?这种方式一样离不开自我意识,就是"设身处地"和"外部思考",就是趁有事发生,而我们又没有意识到自身状态时,捕捉自己的真实状态,是一种“照相”的方式。在我们反感别人的那些地方,能意识到在自身同样存在,你就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了,这里的先决条件是“无私”。
4.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但我看到的一切我能够知道,我能够描述出来。我们在"指示性学科"上的进展是快速的,如数学物理化学,十九世纪的物理学甚至告诉我们,生命是宇宙的一场意外,没有意义和目的,到了二十世纪才把这句话收回去。我们在"描述性学科"上的发展是缓慢的,就是 那个 “生命X+意识Y+自我意识”的部分,我们没法定义它,但你知道它一定存在,所以了解这个世界,不仅是依靠科学,也要依靠整体的思想。
这四大领域本是统一性的,可现今的发展是在破坏的,是有偏颇的。我们都在想方设法地了解外部世界,但我们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更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所以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心智模式,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