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逐渐领会到“解惑”的力量。
对于思维混乱,没有完整认知体系的人来说,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
就算只是旁听答疑课,收获也满满。
学习境界,应该是分层级的吧。
学的越多,越发现未知的浩瀚,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蠢钝。这种,不知在第几层。
以前会认为这个境界处于中上段,或许靠近专家顶尖的意识、心态。
但现在又觉得,这只是真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或许,只是站在开了条门缝的真理大门前,连迈都还没迈进去。
身处底端,仰望高处,思维层面的差异,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底层”臆测“顶层”,误差有多大,如果一直在底层,并不能真正了解。
更多的,都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和想当然。
当一个人总是坚信自己正确,很少自我怀疑,这也挺可怕的。
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最后都陷入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深渊。
我们说做人要自信,对自己认定的东西要坚持到底。可什么才是正确?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判断?
多深入问几句,就会发现,真理往往都是有前提的。
如果连基本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都没有,无谓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
在错误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也是一种坚持,可那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浪费生命。
但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地浪费生命。
特别是在越来越推崇个体存在的今天,人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我”就是最重要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我”看到的肯定是对的,“我”理解的肯定不错……
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自己的意见领袖,对一切都充满质疑,质疑权威,质疑专家,质疑积极向上,质疑鸡汤励志,对千篇一律不屑一顾,更喜欢标榜独特,彰显个性。
明明想法很容易受大众趋势影响,却误以为是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真知灼见,为不同而不同,既听不进不同意见,又无法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于是,我们看到的多是极端情绪的宣泄,和不断刷新的下限。
虽然这些看起来只是一些人的年少轻狂,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但实际上,间接也反映了某些群体共性。
学习上,强调底层思维、基本逻辑,可当一个人掌握的学识、经验、积累还很少的时候,仅依靠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认知、思想层面仍然是苍白、浅显、愚蠢甚至幼稚的。
概括起来就4个字:无知伤人。
拥有很多的人,更不吝于付出;拥有很少的人,更易斤斤计较。
俯视者温和、大度、包容;仰视者偏激、狭隘、排他。
——以上所有,不讲个例,只说概率。
所以,话又说回来了,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怎样才能拥有判断能力?
不管不顾只相信自己,那肯定不行。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其实就是:do more think less,多做少想。
当发现自己总是处处碰壁,被人反驳却反驳不回去时,便不要胡思乱想了。
想再多,纠结再多,当前这个浅薄的自己,依然浅薄;想不通的问题,依然想不通。
与其虚张声势错漏百出地去表达自己,不如踏实一点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只要把握一切当下能把握的点滴,思维跃迁、认知跃迁就是时间问题,要相信指数增长的力量。
今年我的心态变化趋势,较之灰暗的前两年,整体应该是向上的。
这有赖于今年上了一些知识付费课,虽然没有将学到的东西都百分百掌握,内化为自己的养分,但多少都有收获,所以一定程度上还是让我少了一些焦虑和自我怀疑吧。
所谓“用进废退”。无论机器还是人体,常用才会常新,不用就只能废掉、退化。
所以人和手机也一样,没电就要充电。
如果一直损耗,没有补充,废掉不过是迟早的事。
这意味着,想更好地活下去,停留在原地是万万不行的。
总要有所行动,总要有所改变。
人为什么容易焦虑容易挫败?
很多都是因为心浮气躁,太急于求成。
可学习的本质是模仿+刻意练习,这个过程,是众所公认的枯燥。能撑到最后的一般都成了大师,再不济也是专家。
除此之外,没有它法。
那些看起来相当神奇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往往不能适用每个人。
到头来,最高效的的方式依然是看起来最笨最简单的那个。
于是,我不得不在感到挫败、丧气的时候,努力提醒自己: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凡事都只能循序渐进。
有问题,一样一样去改,不要想着一天就能改过来。只要一天能解决一个小问题,并且保证完全掌握,那也就够了。还要苛求什么?
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保证不回退,就进步了,只要有进步,就有成就感,不断的成就感,就能让人不断坚持。还要焦虑什么?
随时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忘掉。运用好进步回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还要怕什么?
也许积极消极的情绪心态,总会来回反复,但这些挣扎的过程,注定无法避免,也注定会过去。
只要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只要每一天都有积累,其他的就交给时间。
积微者速成。
先慢下来,才能快起来。
(又一锅鸡汤炖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