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作者李贺,年少成名,很有才华,然而,参加进士考试时,却因父亲的名字犯了君王的名讳(往往是与皇帝的名字占了同一个字,或者意思与皇帝名字相近,或者字面意思上对皇帝名字有不好的影响),而被剥夺了考试资格。从此以后,怀才不遇就成了他诗文作品的一大基调。
这首诗也是如此,题目仿照古代歌行的名字,题为“长歌”、“短歌”,往往直接抒发感情。
首句中的“破衣襟”、“断白发”指整日吟咏长歌短歌,洒下的热泪频频沾湿衣襟,以致衣衫提前破旧;感情迸发时,就去抓搔头发,以致头发越抓越少。
“秦王”代指当今皇帝,因为唐时皇帝主要居住于长安,古时一般称为秦地。
无法靠近皇帝,得不到重用,心头烦闷如焚。
渴了就喝壶中的酒,饿了就去田间拔粟米的禾苗充饥。四月间,田野里绿油油的一片,我的心中却那么凄凉!
夜晚来临,四周的山峰那么密密麻麻,遮住了天上的明月,我到处找寻,才在山峰缝隙中发现它的身影。
不能伴随明月左右,心情低落,歌行写成之时,鬓发也已不复旧时模样,提前现出斑白。
诗中用明月比喻君王,用山峰比喻其身边碌碌无为的臣子,表达自己才能被无端埋没的激愤之情。
整首诗寓情于景,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互相结合,将心里的压抑与低落完美地抒发,通读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失意文人在月光下久久地独自徘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