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学习有三个维度,这里有一个三维坐标轴给大家做个展示:
X:有效的学习效果
Y:科学的学习规划
Z:良好的学习状态
V:预期的分数
V=X*Y*Z,只有三个维度都做好了,我们的学习效果才能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将我们最终的分数提到最高。
这个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好的学习内容很方便获取,在网上买到一个网课,就能够帮我们做好对于学习内容的规划,告诉我们每个阶段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核心的知识点有哪些,知识框架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很多老师也会教我们很多方法来提高我们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好像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只管跟着学就可以啦。
那么为什么上同样的课,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不同呢?
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底层的学习能力有差异。
我们的成绩由三个要素组成有效的学习效果*科学的学习规划*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个要素背后对应着不同的学习能力。
首先介绍一下 x:有效的学习效果
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我们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记忆力以及分析对比能力。
为什么是这三项能力?
周雷老师说过:“学习是人类认知世界并且复现知识的过程。”
通过考试结果的理解我们就清楚周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了,考试结果是让我们清楚出题人想要考哪些内容并做出和出题人一样的选择。
第一点就是要清楚出题人给出的材料到底在讲什么?
关于理解材料在讲什么,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的一句话给了我们方向。
写作就是将网状的思维用树状的结构以线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画出一份材料的思维导图,它在讲什么主题,主题背后有哪些条件,条件背后对应着什么应用场景。
为什么要努力读懂内容呢?因为所有考试题的答案都是有理有据的。
读内容能够告诉我们答案里的因果关系,知道这个知识点会考哪些内容,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帮我我们更好的理解出题人对于同一类题,同一个知识点的出题逻辑。
第二点,是分析对比能力。
我们一般的做题习惯往往就是学完了知识点之后,自己就去做对应的题,做完之后就看答案去对一下答案给出的逻辑。
往往看完之后我们懂了这个题是怎么回事啦,但是下次再做的时候往往还是按照自己之前的思路去做。
原因就在于,大脑会经常进行自我欺骗。 因为任何知识都会经历两次加工的过程,一个是在头脑中,一次是在行动中。
在头脑中是逻辑上的懂,就像我们知道在地图上从北京去上海,要路过河北,山东,江苏。而在行动中是让我们自己开着车走一遍,我们要知道那路过那一座桥,几个岔路,走多长时间。
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节省能量,常常趋易避难。所以我们第一次在逻辑上懂了之后,大脑就会自我欺骗认为我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但在做的时候,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所以一定不要被大脑欺骗,大部分同学一般都是做完题后就看答案,看完答案懂了后就做新的题,但下次再做类型题的时候,会在同样的地方出问题。
所以我建议学生一道题要做三遍,这里以英语阅读为例
第一遍,先掐时掐点的去做,按照考试的节奏,展示自己真实的水平,把不知道的单词和选项都圈出来。
第二遍,把不认识的词查出来,然后自己再次翻译,之后再重新做一遍选择。
第三遍,才去对照答案,去分析自己的翻译和原文翻译有哪些不同,比如说no这个词,它有形容词,名词,副词三种形式。
我们翻译是形容词,但实际在文中做的成分是副词。所以,建议在我们遇到理解错的知识点的时候,要清楚,这个知识点的所有应用情况,避免下次出现了名词,我们翻译成了形容词和副词。
考试中的举一反三的意义就是了解一个知识点背后考点,轻松解答出现的所有题型。
第三点,是记忆力
用整块的时间做理解,用零散的时间去记忆。
如果一个知识,我们不把它记住,是没办法在遇到考题的时候,随时调用出来的。
但我也并不鼓励一段内容一背背一小时,因为背着背着自己就开始不过脑子思考了。
所以建议同学们,花一个小时去理解这段内容的逻辑,然后用10分钟去记忆。
一有零散时间花个几分钟就背一背,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常回顾,把内容讲给自己听。
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
人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节省能耗,都会趋易避难。所以我们的大脑经常进行自我欺骗,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这个知识。常常忽略掉了重复记忆和完整的复述给自己的这两步。同时很多时候对一些知识我们也并不是真的懂,在要解答这个知识点对应的试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
懂了这个知识点之后我们还要经常重复练习才可以。我也经常给学生举个例子,学习完新的内容之后要经常去重复记忆,不断应用,第一次学新的内容的时候就像我们在杂草丛生的山林里,开辟出了一条小路,一开始清理会很费力气,后边我们做的重复记忆,不断应用就像是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的走,走的多了这条路也就有了,如果好长时间不走,路上又会长满杂草。
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去读懂文本讲的内容,去分析出题人的考试逻辑和自己想法这件的差别以及不断重复的原因。
考试不是你以为,要出题人以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