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作者: 从容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01:03 被阅读0次

国庆假期陪娃重温了一遍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这才发现电影用艺术手法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演绎成了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美女爱上野兽

影片中的美女贝儿是一个热爱阅读和幻想而且特立独行的女孩,与小镇上的其他女孩很不一样。孔武有力、英俊强壮的加斯顿发誓要娶贝儿为妻,但贝儿却非常厌恶他的自大和粗俗,坚决拒绝了加斯顿的求婚。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某天,贝儿的父亲莫里斯迷路误打误撞之下来到了一座荒凉破败的城堡中,那里居住着样貌可怖半人半兽的野兽。因为偷摘了城堡里的玫瑰,莫里斯被野兽囚禁了起来,得知消息的贝儿赶到城堡,要求野兽放了父亲,自己留下代父受过。

就这样,贝儿开始了和野兽的同居生活。在会说话的茶壶太太、烛台卢米亚和时钟葛士华的照顾和帮助下,贝儿渐渐发现,野兽在丑陋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实际上,野兽的真实身份是一位王子,因为受到了女巫的诅咒而沦落至此,而贝儿,是解除诅咒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贝儿表达了自己对野兽的爱意并亲吻了他,从而解除了魔法,野兽变回了英俊潇洒的王子,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在心理学中,这种向加害者认同的做法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心理机制。

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发生了一起劫持人质抢劫事件。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劫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与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最终选择放弃。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劫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表达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指控这些劫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劫匪,并表达他们对劫匪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有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劫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如人质Elisabeth Oldgren回忆,银行金库很冷,她半夜冻醒了,奥尔森把他的灰色羊毛夹克披在她的肩膀上。当她表现出幽闭恐惧症,奥尔森允许她脖子上套着一根30英尺长的绳子到金库外边放松。人质Christian则说,她做了噩梦,欧洛夫森会握着她的手安慰她。她还从劫犯那里得到了一颗子弹作为纪念品。

奥尔森还让人质用银行里的一部电话联系并安慰家人,31岁的Birgitta Lundblad家里只有保姆陪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因为联系不上其他家人她哭了,奥尔森摸了摸她的脸颊说:”再打一次,不要放弃。”

事实上,奥尔森对人质并非一味善良,他同样会掐着Elisabeth的脖子威胁警察要杀死人质,还把她当作人盾来防范警察突袭,用Elisabeth的话说:“他是残暴和温柔的结合体。”

这些细节更加强化了人们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认知:凶残的罪犯只要对受害者施以小恩小惠,就可以跟他们结成“奇怪的伙伴关系”,甚至产生爱情的感觉。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可以说,这一事件和《美女与野兽》影片中的情节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为什么作为受害者会对加害者产生感情甚至爱上对方呢?

分离障碍与母婴关系创伤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可能与受害者早年的母婴关系有关。婴儿会与主要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一种情感依附,以保证自己存活下来。

在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中,母亲不仅要喂养婴儿,还要对婴儿的情感需求做出回应。有时候母亲的回应是令人满意的,有时候却是令人挫败的。

如果母亲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控制欲很强、又对婴儿充满憎恨的人,那么婴儿的情感需要就很难被满足,也没有办法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由于不安全依恋,以及镜映、抱持和容纳的缺乏所导致的断裂,这些共同促成了婴儿对分离的恐惧。尽管母亲的照顾不够周全,甚至令人痛苦,到总好过与母亲分离而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顺着这个思路,抽丝剥茧,我们发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是强大的分离障碍。当一个人身处恐惧,相信任何生命活力都会招致象征着权威的超我的报复,就会再度经历早期的母婴关系创伤,体会到被抛弃、被迫害的恐惧。

这个时候,向加害者认同或许就是个体唯一可以保持内心完整的方式。与其被遗忘或被虐待而死亡,还不如绝望而痛苦地跟另一个人待在一起,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再糟糕的关系也好过没有关系。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在电影《美女与野兽》中,贝儿的母亲并未出场,她与母亲的关系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推断母亲的缺失本身就意味着分离的创伤。

而在斯德哥尔摩银行抢劫事件中,当银行职员遇上了凶狂的劫匪,劫匪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存的希望付托给这个劫匪。时间拖得越久,人质对劫匪心理上的依赖越深。其实,只不过是这样一个突发事件激发了人质早年母婴关系中的创伤,他选择了向加害者认同的方式来回避这种痛苦和恐惧。

如果你陷在不幸的生活中生无可恋却无力改变,如果你陷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倍受煎熬无处可逃,也许你只是被不幸和痛苦的感觉绑架了,那么要小心可能是你对分离的恐惧在作祟。如果发现自己正身处在这样的关系中,你非常渴望改变,那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保持自我觉察

可以用文字或者录音记录下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特别是那些与分离有关的事件,你对这些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满足的愿望,你心中的恐惧,等等。还可以记录下你目前的生活状态,眼前这段关系中最让你痛苦的是什么,你从这样的关系里能得到那些好处,这些好处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得到。

通过这样的记录,你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你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关系。

2.加速个人成长

你如果觉得自己虽然痛苦但无力改变,而你又想改变,不妨求助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来疗愈曾经的伤痛,增强自我价值,学会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3.寻求社会支持

如果你身处家暴的漩涡中,你的安全甚至孩子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那最好立即寻求社会机构的支持,比如妇联、街道办、社会公益组织等提供的社工服务、法律援助,甚至直接报警。

现实生活远没有电影中那么美好,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持事件中的Christian与Olofsson之后的关系并不稳固,也没能走向传统的婚姻。

其实,很多成年人的内心隐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TA在幼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中所体验到的创伤将会伴随一生,最终丧失获取爱和幸福的能力。

如果母亲早年经历过关系创伤,她在无意中就会将这种创伤强加给孩子,让自身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母亲倾向于使用两种模式与婴儿发生病态的联结:情感抑制和向攻击者认同,这两种模式是她在童年期应对强烈痛苦经历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只因母亲也曾经是小孩,她的命运是她的母亲制造的。

当她成为母亲,这些模式又会在与她自己孩子的互动中被激活。如果她能够去回忆和重新体验在童年时压抑和防御带来的影响,她就能够打破这种被压迫、被虐待及发育受损的循环。

作为母亲,多为自己活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人,是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国庆假期陪娃重温了一遍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这才发现电影用艺术手法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演绎成了一个美丽的...

  • 读后感

    1.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 阻碍我们迈出舒适圈的,可能不是“懒惰”,而是“对未知的恐惧”…… 2....

  • 分离,是我永远的课题

    马上离开故乡,心里有太多的不舍。这种不舍包含了什么?“死亡是深深的分离,分离是浅浅的死亡。”还是死亡恐惧,还是恐惧...

  • 2018-11-18

    每天都要思索怎么挣更多的钱,不是我多贪财,而是对社会的发展有深深的恐惧,现代的社会,不是单靠吃苦就能挣到钱的,必须...

  • 宗教圣地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的信奉印度教的人们,对待死亡不是恐惧,而是把死亡看做是一种分离。

  • 关于勇气

    勇气不是缺乏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

  • 关于勇气,你有了解过吗?

    勇气不是缺乏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 ...

  • 119篇:斯巴达勇士赛

    相信经历了斯巴达勇士赛 你会明白最难的不是斯巴达 而是生活 最怕的不是对挑战的恐惧 而是恐惧本身 障碍可以用波比跳...

  • 无畏向前

    我们惧怕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迈向事物的第一步。恐惧最可怕的不是恐惧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恐惧的想象。 万事开头难...

  • 人间失格

    当时袭遍我全身的情感,既非愤怒,也非厌恶,更不是悲伤,而是极度的恐惧。那不是在坟场上对幽灵的恐惧,而是在神社的山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对分离深深的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le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