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Zettelkasten&LYT系列文章的总目录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Zettelkasten原子笔记与认知涌现之间还差了个LYT》—— LYT框架,多是理论理解的内容,这次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看看LYT框架的威力,它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认知涌现的。LYT里面最重要的大杀器就是MOC(Map Of Content 内容地图),一个MOC相当于一个演化的认知组合。MOC的演化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Assembling Phrase 组装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某一类主题的所有素材汇集到一起,就像是生产车间把所有要用到的零件全部集中在一起放到一个数字工作台上(digital workbench)。这里最重要的是收集、整理和孵化。
Colliding Phrase 冲突阶段
这个阶段是MOC创建过程中最有挑战,也是最有意思的阶段。每一个想法要构建和其他想法的关系,这里最难的是思考过程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对第一阶段笔记的肢解、合并、补充、创造和发现,想法不是孤立的,和其他上下文和想法发生联系,想法开始进一步演化。
Unifying Phrase 统一阶段
这个阶段初步的MOC已经基本成型,同时也会进一步涌现出更多的新MOC,不同的笔记在不同的领域和场合下,组装成新的认知组合,所有的MOC绘制成属于自己的认知星空,也就是你的第二大脑。在这里,过往的知识泛滥和认知焦虑得到了化解,自由自在的思考得到了充分释放,这个阶段,知识和认知反复被链接和使用、自己会十分享受认知涌现带来的快感。
一个MOC的诞生和演化大致会经历上述三个阶段。
好,我们来具体操作一个例子。最近我在读黄奇帆写的两本新书《结构性改革》和《分析与思考》,我想把读书笔记做成一个MOC便于内化和使用。黄奇帆在书中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利弊、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新时代国家治理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了一整套体系化的建议和方案,非常有启发性。于是我决定用obsidian来做读书笔记,同时构建一个MOC用来进行后续的认知演化。
从一开始,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刻意的按照MOC理论里写的三阶段去照本宣科的弄,但实际上当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下来后,回过头来看,才发现我的具体做法其实也大致符合MOC构建的三个阶段,感情这三阶段说,实际上是大多数人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最佳实践,所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言不虚啊!
首先,在通读全书的时候,我就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做了多个笔记,这些笔记都按照zettelkasten的原子笔记的原则去做的,每个笔记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复述,基本上黄奇帆的论点和论据,自己看了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话讲了一遍,这就是第一轮的笔记。先把这些笔记都放到一个索引目录下“黄奇帆《结构性改革》+《分析与思考》Index”。这样相当于我有了一个索引的总入口,便于后续的分析查找。
索引index一开始的笔记很粗糙,基本上就是把想要理解的内容给复述出来,个别的也补充了一些其他途径找到的资料,快速的形成一个初始的笔记,先放在这里。如果某个笔记的认知很深,比如对某个主题做了一番深入的学习和调研,那样这个原子笔记的质量会比较高,而且大概率会顺着思考的方向衍生出一个或者多个笔记出来。有些想法是递进的往下走,还有些想法是并行的开一个分支,后面怎么发展不清楚,也无所谓,走着看。
《政府负债》笔记早期的样子我们看到这个笔记还没有和其他笔记关联,只是记录了自己的一个认知而已。这样一遍下来,读书笔记记录了一堆松散的笔记,但都先放到“黄奇帆《结构性改革》+《分析与思考》Index”下面,这个就是组装阶段的事。
其次,回顾这些笔记的时候,发现有些笔记想说的事情太多,可以拆成多个笔记,有些笔记说了一个事情,可以合并,还有些笔记没讲清楚问题,需要补充资料后继续完善。总之,经过一轮思考和折腾,每个重要的笔记基本上都可以内容描述相对准确、结构基本完整、上下文关联基本畅通,形成了一系列彼此相连的笔记链。
上面那个“政府负债”的笔记,经过思考、补充和融合变成了下面这样:
链接以后的《政府负债》原子笔记类似的,其他重要的笔记也都建立起联系:
《 浦东 》笔记这样原子笔记的内容得到了充实,认知连接初步建立起来。
再举例几个原子笔记:
《 浦东 》笔记的链接情况 《 自贸区》笔记的链接情况 《 政府负债 》笔记的链接情况 《 影子银行 》笔记的链接情况 《 脱实向虚》笔记的链接情况 《 政府置换债 》笔记的链接情况 《 供给侧改革五项举措 》笔记的链接情况请你注意看,这些笔记之间实际上在思考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有了几个思维链:浦东-->自贸区,政府负债-->影子银行-->经济脱实向虚的四个指标-->政府发置换债缓解债务危机-->政府未来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五项措施。这个思考是一路下来的。
在五项举措里有一个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制度创新来解决。恰好我昨天看了一篇介绍区块链的文章,和黄奇帆说到的企业融资改革非常好的契合起来,于是我把这个主题做了延伸,发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做的一些创新实践很可能代表着未来世界和中国金融改革演进的方向。于是我顺藤摸瓜快速研究了STO、DPO、DfFi,思考这些创新工具和黄奇帆说的未来政策措施的关系,所以实际上我的思考出现了一个新的拐点,这个拐点对深度思考非常重要,我有两个感觉,第一,黄奇帆的两本书讲的核心内容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做一个大融合,把大的思路滤出来,做成一个MOC,这样可以起到这个阶段我对这些内容认知的一个提纲挈领的效果。第二,我觉着顺着STO往下摸,会逐步盘出区块链的一整套思考和分析,也许可以另外开一个新的区块链MOC,来进行后续的深度思考和学习链接。你看,用这样一套方法,自己不知不觉的演化出了两个MOC。而且整个过程自然而然,背后有一股驱动力推着自己往前走,很有意思。而且明显的,自己对书本里的东西理解更深了,有了跨界思考的意思了。
《企业融资》笔记是重要的思考拐点注意看企业融资这个笔记里的问题List,这里我顺手记下了在中间思考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不解,这些很大可能是下一步演化要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下一篇笔记延展的方向,无论下一篇是继续纵向深入、还是横向拓展,还是两者都有。总之,顺其自然去演化发展,这个过程非常美妙,有点打游戏过关升级的快感在里面,引人入胜的感觉!
下一步思考演进方向这里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思考拐点!
好了,到此为止,MOC的大致雏形已经基本浮出水面,可以动手写第一个MOC了,看一下关系图谱,可以发现认知基本链接起来,开始生长了。
黄奇帆宏观经济思想集成MOC的关系图谱我截图了一个动态的Gif图,大家可以看到动态关系网的效果:
重要笔记间的关系网图谱下一篇我们来看看第一个MOC的诞生。希望您持续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