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西片区送教。这次先听了送教学校的一节课《愚公移山》。这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体裁是寓言。
开课前,这位老师播放《愚公移山》创设氛围。课前导语简洁至极,有种语出不凡的感觉。心想:终于听到了一节像样子的语文课了。
从梳理故事情节到分析人物形象,思路很是清楚。值得惊喜的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老师关注到了文与言的融合。有几处处理倒也可圈可点。但课堂渐渐陷入了师生之间的碎问碎答,老师语速很快,很少有学生思考的罅隙。对于寓意的把握,老师引用的傅斯年对文章的解读和毛主席等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诠释,使文章有了高度和深度。但是这个时候,老师已经带领学生走出了文本。学生为什么上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语文要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但是它和政治课的方法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成了思政课。
评课的时候,问这位老师教学目标是什么?她语焉不详;问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她说看到练习册上有这样几道题就这样讲了。可见老师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不清楚,觉得应该这样教就这样教了。这是新入职的老师的通病。她们对语文这门课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语文课是教什么的课?不知道自己这节课要教什么?如果这时候能够有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能够少走不少弯路。
当然了,成长都是需要时间的。
我是第三遍讲这节课了。这节课面对的学生与前两节课相比,是不是表现会更突出一些?我不得而知。
第二节课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提前入班测试了课件,与学生互相认识了一下。我用“今天、老师、我想”说了一句话,“今天,老师来到了美丽的****,见到可爱的七3班的孩子们,我想这节语文课,孩子们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同学们用三个词说话,瞬间,教室里瞬间沸腾了,孩子们很活跃,用这三个词说话,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发言很是精彩。我想,今天的这节课孩子们应该有不错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规中矩,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一个细节处理失当,是这节课的败笔。一个同学说“赫拉是赫耳墨斯的母亲,可是他直呼母亲的名字。他应该说母亲的雕像值多少钱?说明他不尊重长辈,很自大。”这个时候我如果抓住契机,让学生看一下课文的开头,抓住“化作凡人”四个字,这个问题就能处理的更圆满一些。之所以课中没有得当处理,是因为课前没有充分的预设到这一点儿。据说薛法根老师在备课时候,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思考:学生这样说,我该怎么应对;学生那样说,我又文章应对?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这样课堂教学就更加从容自如。
有些精彩有预设的成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