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7岁的时候,便开始教学。拜老子为师后,他学生便越来越多。在30岁的时候,他便参加齐鲁重要的外交活动。35岁时候,因为鲁国乱,所以去了齐国。在孔子自述里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意思就是他30岁便立起来了。
他这时候的教学实践了有教无类的这一方法,意思就是,他从17岁到大约50岁一直都在实行要是能有十条干肉人都可以去找孔子,让孔子教他读书。而那时十条干肉是一个不大的数目,穷人也可以来找孔子读书,他教学并不分的贫贱与否,只要能给他便宜的学费,孔子都会教他。
但在这时候孔子的礼和他的儒家思想其实还并没有真正的立起来。他在这时候还没有到达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景公在一次齐鲁重要的外交活动上问孔子。秦国为什么那么偏僻,但是却称霸了呢?孔子答道,秦国虽小,但是他的志向远大,他说处的地方虽然偏僻,但是行为却非常的中正。而刚开始绑在绳子里的罪犯——五羖大夫百里奚,和秦穆公谈三天便把政权交给了他。并不在乎他身份的地位,所以他称霸还是小的啦,他是可以为王的。
在这个时候,孔子说了这么多,但是他只认同一点:无论一个身份多么低微的人,只要他是一个人才,秦穆公都会重用。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君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说的这一句话其实是比较广泛的,不是只是秦穆公这一个时期才需要做到重用人才。而且孔子说的这一段话和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关系,它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礼乐制度,但是通过这一番对话可以发现孔子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比较清晰的策略与方法来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在他30岁的时候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方法来恢复礼乐智度。所以孔子至少在30岁的时候他的政治理想还没有立起来。
在孔子35岁的时候,如果因为斗鸡的缘故乱了,不但乱,三桓联合起来还把鲁昭公打出了国。所以孔子便去了齐国,想要见到齐景公,因为他在30岁的时候与齐景公还是有一些关系的。所以孔子在这时候看见鲁乱,便想要帮助齐景公实现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这一生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一直在依靠着。几个君王或者一个君王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杜甫也说过,一个人只要当上了一个帝王或一个君王的老师,那么他便很容易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了。可是可以发现君王有很多时候也是不可靠的。这就是孔子在一生中十几年的时间都在周游列国最后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
后来孔子来到齐国以后向齐景公提的第一个政治策略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齐景公的父亲和父亲的父亲,他们这三代都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所以孔子提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是过了一年以后,齐景公。又去问政与孔子,孔子这时候又说政在节财。这时候孔子与其齐景公讲的政治策略明显的是比前面要成熟了点的。所以这可以说明孔子前面的政治策略是比较不成熟的。
孔子在这个阶段可能是隐隐约约知道礼乐制度背后有理的。不只是外表上的礼仪。但是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孔子还不是那么清楚。
所以孔子在这时对礼的概念还没有真正的立起来。不没有像他最后对礼了解的那么深,他在最后是真正的把礼了解透彻了的。可是现在还不是那么透彻,可以发现他现在是并不不那么成熟的。现在对礼的概念对比起他最后的成果来划分的话,还没有真正的立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