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91319/a6f8a5fab5a1fa7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91319/bbf20c6eca347412.jpg)
1.这幅画画境虽然是水墨山水,但是看不到雨昏之景,甚至水墨漫延开来,还像是云开雾散似的明朗之景。
2.是有意为之。️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关注叙述视角。全都是有限视角,每个人讲的都是自己了解到的,但都不是全部。读者比叙述者知道的多。
3.这个题很开放。可以叫“干娘”,也可以叫“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有理均可。我更看重的是,你们动脑筋了。
4.看选项C即明白了。(这个是思辨的话题。赵括博览群书只会纸上谈兵。苏轼全才,但因为时代,因为他的正直,新旧两派都不能容下他。读书是好,但如果不顾所处环境,所处时代,只是一味地沉溺于读书,那么跟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何不同?没有什么结论是绝对的对绝对的错。就好像数学老师讲1+1一定得等于2。但商人却觉得1+1可以等于无限大。因为他表达的是利润。数学老师讲的是科学。)但很感动青春的你们会有这样的疑问。
5.材料二最后一段讲的就是文化差异的影响。即文化误读。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但从文中可以看出,本文作者对文化误读是持包容的态度的。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6.拟人化。春天去晋城时,那一望无际的芳草舍不得自己,似乎故意绊倒马蹄,不让他们离开;秋天去金城游玩时,美丽的云朵故意一层一层地覆盖着露台,以留住自己。此处的“遮”还可以理解为“环绕”。“楼”可以象征着我。不舍得我离开。物的情其实是人的情。连自然风光都舍不得放弃,更不用说人了。强调与锦江山水分离的悲恨,表达对锦江山水的赞颂与怀旧,以及对朋友的记忆。(为什么表达对朋友的记忆,看题目,看尾联即可。看文章,切不可孤立地看)(至于为什么是秋天,考虑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颔联紧承首联“东风”和“秋”。)
移家别湖上亭 [ 唐 ]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用物对我的不舍表达我的不舍之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