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与蒋冰如可谓志同道合:
在政治上,他们都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不满,反対袁世凯恢复帝制,渴望中国强盛起来。
都认为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失败,因此都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挽救中国。
在倪焕之到来之前,蒋冰如也是孤寂的,身边的教员都像“疲劳了的牛”,没有一点精健活动的力。
这两位“早引为难得的同志”的会合,都给各自向咨的未来的事业増添了力量与信心。
小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及其失败的过程。
焕之虽然対自己的理想的破灭,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而感到十分痛苦,但他毕竟与蒋冰如不同,他仍然有炽烈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使得他毫不迟疑地卷入到“五四”的洪流中去。
从整体来看,从发展上看,倪焕之所走的道路是一条通向革命的道路。
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典型地概括了二十年代倾向革命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适过的道路:从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
如果说确实存在着“一条死胡同”的话,那应该是在倪焕之埋头于教育改革之时,而不是他已经走上群众运动之后。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