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判牛”中蕴含的卓越调解智慧
周公判牛是一个历史典故。相传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将朝政归于周成王后,回到故乡岐山的周公邸,身居简出,经常青衣小帽,来往于阡陌之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
一日路过村野,周公远远望见两位农夫拉拉扯扯,争吵不休,脸红耳赤,各不相让,便上前询问。原来两位农夫同村居住,各人家中都养着一头牛。两人每天早出晚归,结伴放牧,关系非常融洽。不料今日两牛忽然顶起仗来,两头相交,四角相抵,斗得难分难解。一头体力不支,后退逃开,但另一头却紧追不舍疯狂进攻,坚硬的牛角,洞穿了败牛的胸腹,败牛当即毙命。牛死之后,死牛的农夫便要求对方赔偿,但对方却认为,两牛相斗双方都未上前驱散,不愿承担责任。两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言来语去,愈斗愈烈,便撕打起来。
周公听罢二人诉说,先劝双方冷静,低头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二人说道:“西岐风俗淳厚,邑民深重礼义,你俩同住一村,理应互谅互商。”接着说道,“我今提出一法,不知二位可愿听否?”两位农夫见周公穿戴整齐,言语不俗,便同声应道:“愿闻其详。”于是周公拣起一根树枝,匆匆在地上划了几个字,对着两人讲解起来,“牛斗牛,不记仇。活牛两家用,死牛两家分。”经过一番耐心劝说,俩人终于转怒为喜,握手言和。这就是著名的周公判牛的故事。
这一故事,经久流传,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的周公卓越的调解智慧,堪称典范。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民调解最早最成功的范例,算得上“东方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细细分析、品味一下其中的魅力。
首先,周公具备优秀“人民调解员”的资格。出入民间,便服私访,发现纠纷,主动上手,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其次,就地调解,化干戈为玉帛,做到了纠纷现场解决,矛盾不上交。
第三,以事实为依据,释理说法,方向正确。
第四,整个调解过程体现出了公平公正原则,法、理、情高度统一,符合双方当事人的心理期盼。
时至今日,在探索法治、德治、自治有效融合,社会治理不断创新之路上,周公判牛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周公近乎完美的调解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