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局上,不仅有喝酒,还有喝茶,酒文化和茶文化我们都应该至少略知一二,看完文章后,便能快速由一枚茶文化小白晋升为懂得基本茶礼仪和基本茶知识的人。
我们都知道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起源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氏。
茶叶发展史
在唐朝时期,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饮茶的风气颇为盛行,无论上层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饮茶之风都大为流行。因此也诞生了茶圣陆羽,并著有《茶经》一书。
唐朝主要表现为煮茶法,简单来说就是煮水,水稍沸后放入茶粉,等到水沸成泉涌时把茶沫捞出,继续煮至完全翻滚,再把刚捞出的茶沫倒回去均匀混合,就是最后饮用的精华了。
而宋代主要是采用点茶法,至今还被日本很好的保留了下来。点茶法即是将茶叶碾成末,再用少量沸水点冲调成膏,然后注水用茶筅击拂,形成泡沫。
由此在宋代经常会有斗茶,斗茶自然就有各种技艺的比量,而传说中的“茶百戏”更是一门高超的技艺。茶百戏有点像现代的咖啡拉花,就像去咖啡店喝一杯卡布奇诺,上面有奶的泡沫,在泡沫上有着有趣的花纹。
茶筅 茶百戏到了元代,茶叶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但未能呈现唐宋时期的辉煌状态。而到了明代,斗茶之风已逐渐消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弃繁从简,将团茶也改为了散茶,并简化了饮茶流程,崇尚品尝更天然本质的茶叶本身的滋味,自此开启千古清饮法。
到了清朝,开始将茶叶分类,著名的六大茶类七大茶系就是从清朝开始分出来,茶馆也开始兴盛起来。然而进入封建末世的清朝,却日况俱下,与明代的盛大状况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茶叶产区
中国有四大茶叶产区,分别是:
1、西南产区:包括云南、贵州等地,多古树、老树和大叶种。属中国古老的茶区,有普洱茶、红茶、沱茶。西南茶区的茶叶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一般认为这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地理和气候很适宜发展茶叶生产。
2、华南产区:指南岭以南的产茶区,即广东、江西等地。是我国最南的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
3、江南产区:是我国茶叶市场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安徽、苏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茶的品种较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产量也很大,品质好。
4、江北产区:是我国最北的产茶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山东、安徽、苏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的产品是绿茶。
茶叶形状
对茶熟悉的人,即使没喝过那款茶,但见到时,也大概能猜出叫什么名字。这就是从茶叶的形状来作最初的判别,茶叶的形状归结起来有八大类。
扁平状:外形扁平而挺直,比如龙井。
龙井螺旋状:像田螺那样的螺旋状,最常见的就是碧螺春。
碧螺春颗粒状:形状似小颗粒的茶叶,紧卷成一粒一粒,如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螺丁状:螺丁状的茶叶很容易跟颗粒性的茶叶混在一起,粗略一看真的很像。螺丁状的也有点像蝌蚪,比如铁观音。
铁观音针状:外形似针状的茶叶,如黄茶中的君山银针、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绿茶中的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等茶叶。
君山银针尖状:外形两端略尖的茶叶,如绿茶中的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条索状:外形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比如大红袍。
大红袍束形状:即用结实的消毒细线把理顺的茶叶捆扎成束,如绿牡丹和龙珠。
绿牡丹茶叶内含物
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主要的内含物有四种:茶多酚、茶碱、茶氨酸和无机化合物。
茶多酚最大的功用就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抗氧化、抗衰老。茶多酚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皮肤线立体中脂氧合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有抗衰老的效应。同时,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所以很多女生会用茶叶水洗脸,因为它具有清除面部油腻,收敛毛孔的作用。一般未发酵的绿茶和花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约17~19%,红茶则通常不超过10%。
茶碱有促进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还可以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有强心的功效,因此对于一般性的心脏病的人群是可以喝茶的,当然,严重性的则不能。另一方面,茶碱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所谓的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宜喝茶就是这么回事了。
茶多酚和茶碱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积累得越来越多,茶多酚在茶叶中显现的口感是涩味,茶碱显现的口感是苦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夏天采摘的茶叶一般多苦涩。
茶氨酸能够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在“非典”流行期间,国内外专家都提到饮茶可增强抵抗力,预防传染病。据美国的研究显示,茶叶的这种作用可能与茶氨酸有关。
茶氨酸还可以改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增强智力。现在很多保健品的成分都添加了茶氨酸,也是因为它的这个作用。
茶氨酸在茶叶中的口感显现的是甜味,随着温度的升高积累得会越少,所以一般生长在于深山幽谷中的茶受光照直接照射比较少,价格往往贵一些,台湾地理位置好,因此多高山茶。采摘的最好季节当属春季,春茶茶氨酸含量高而茶多酚含量低,就更好喝,带有鲜甜的味道。夏茶和秋茶生长采摘时温度较高,光合作用旺盛,就远不如春茶好喝了。
茶叶内含物最后,同样奉上一副浅显易懂干货满满的茶叶思维导图!更多思维导图茶知识请添加公众号。
茶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