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代表了一个人思想与情感的高度。看见分三个层次:眼睛、眼光、眼界。基础是客观、真实、理性。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本书像一把锋利的刀,直击人内心深处;又温情如水,让人的情绪很自然的流动。
此书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却如此深刻。
一本有温度有思想值得阅读的书。它展现出了柴静犀利敏锐、冷静客观,用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在写她的所见所闻。
本书是柴静做央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手记,视野宽广,挖掘深入,情感细腻,洋洋洒洒记录了每一次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采访的全部过程。记录、反思、发现、探求,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连接。由现象到本质,表层到深层,假象到真相,理论到实践,人心到人性,政策到方法,历史到现今,为我们梳理,无声的引领着、提携着整个采访。展示了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追求卓越甚至超然于生命的职业情怀。
柴静分享了她在央视十年成长的心路历程,讲述了许多生活中我们根本不可能看见的事件,展现了真实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刻地认识事件背后的本质,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柴静的文字就像潺潺溪水,简单,纯粹,把一个又一个真相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从记者的角度,描写所采访,经历,及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及事情,当中有关于地震的感慨等等,从采访的角度,来看人生百态。
也是柴静的一篇自传性备忘录,共二十章,二十篇文章的标题皆来自文中,或是曾经的新闻标题,或是一个朋友的话语,亦或是诗词、歌词。可见作者与编者有心,发现时,读者也会心一笑,找到一个乐趣。随笔,行散而意聚。每篇文章几乎都是一两个故事入手,有时还穿插写者自身的回忆,看着散乱,实则通篇一个主旨,而收尾皆在第一个故事上,不借用外力,比如数字标识,全靠无形的意识之线串联。
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主线,柴静渐次分享了十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在她的镜头下,每一个苍白的人物,每一段枯燥的人生,都可以因为悲悯而被理解。她的思考很深,像在自我剖析,那是一个客观审视自己的过程,是思想的光芒,在自我理性中的萌发。书中许多观点的表达,柴静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陈述另一件客观事实,或讲另一个故事让读者自己判断,每每这一刻,总能听到内心的震颤。
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静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大多时候认为是非黑即白,犯罪的人被判死刑是我们极大的快乐,总觉得这就是正义。可是柴静她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更理性也更温情的世界。
《看见》是真实地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流露。柴静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闻报道里,之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情怀。
人所看见的,同样不一定是真实,就如读书读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故事,但人思考的方向是多方面的,即使是超越现实,不符合认知,三观,但有逻辑,有值得借鉴,学习,值得思考,去领悟的同样值得去了解,研究,来扩展自己思维,认知。
当我们读一本书、听一首乐曲、看一部电影、目睹一些现象、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看见不同的东西。
每一次看见,每一分成长,都能让我们愈加坚信自己不再浑浑噩噩、不再虚度光阴,以及人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对看见的东西永远要保持一份理性,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事物更深层的因果,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认识事物的那个坐标系。
希望一生在看见中不堕落,在看见中初心不变。
书并不长,却看了好久才看完,柴静的文字,没有多余华丽的词藻去修饰,却还是那样的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人生很短暂,世事却无常,理想,信念,宽容,坚守,该珍惜的不要放弃,该退步的不要执着,该坚持的不要退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