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
〈213〉【经文】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213〉【经文】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作者: 649af4153479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2:31 被阅读1次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声闻①或菩萨②,莫能究③圣心④,譬如从生⑤盲,欲行⑥开导⑦人。如来智慧海,深广⑧无涯⑨底⑩,二乘(11)非所测,唯佛独明了(12)。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13),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14)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15)。


    ①声闻: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槃),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

    ②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经典中所举出菩萨之异名有:开士(菩提萨埵)、大士(摩诃萨埵)、尊人(第一萨埵)、圣士(胜萨埵)、超士(最胜萨埵)、上人(上萨埵)、无上(无上萨埵)、力士(力萨埵)、无双(无等菩萨)、无思议(不思议萨埵)、佛子、佛持、大师、大圣、大功德、大自在、正士、始士、高士、大道心成众生、法臣、法王子、胜生子、广大萨埵、极妙萨埵、胜出一切三界萨埵、身业无失语业无失意业无失、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无动语业无动意业无动、成就觉慧(梵dhimat  ,有慧者)、最上照明(梵uttama -dyuti ,上成就)、最胜真子(梵jina -putra ,最胜之子、降伏子)、最胜任持(梵jinadhara  ,最胜所依、降伏持)、普能降伏(梵vijetr!  ,最胜所使、能降伏)、最胜萌芽(梵jinan%kura  ,最胜芽)、勇健(梵vikranta  ,猛健、勇猛)、最圣(梵paramas/carya  ,上轨范师、上圣)、商主(梵sarthavaha  ,导师)、大称(梵maha -yas/as ,具大名称、大名称)、怜愍(梵kr!palu  ,成就慈悲、有悲)、大福(梵maha -pun!ya ,大福德)、自在(梵is/vara  ,富自在、自在行)、法师(梵dharmika  ,大法师、正说者)等。又以菩萨乃发大菩提心,满足世出世之胜希愿,故称菩萨众为‘胜愿菩提大心众’。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即:种性(梵gotra -stha )、入(梵avatirn!a  )、未净(梵a -s/uddhas/aya )、净(梵s/uddhas/aya  )、未熟(梵a -paripakva )、熟(梵paripakva  )、未定(梵a -niyati-patita )、定(梵niyati -patita )、一生(梵eka -jati-pratibaddha )、最后身(梵carama -bhavika )。其中,未得净心,称为种性;发心修学,称为入;已入而未达净心地,称为未净;入净心地,称为净;净者未入毕竟地,称为未熟;入毕竟地,称为熟;熟者未入定地,称为未定;已入定地,则称为定;又熟有二种:(一)一生,乃次第得无上菩提。(二)最后身,乃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鞞跋致(退转)与阿鞞跋致(不退)、生身(未断烦恼者)与法身(断烦恼、得六神通者)、生死肉身与法性生身、大力与新发心、顿悟与渐悟、智增与悲增等。智增悲增之说系据法相宗所说,有关‘八地’以前菩萨之分类,直往之菩萨(顿悟之菩萨)尽伏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立即受变易身,成为智增上菩萨;至第七地之满心伏尽后,受分段身,成为悲增上菩萨或大悲菩萨。对回心之菩萨(渐悟之菩萨)而言,从‘不还’与‘阿罗汉’回心者,由于断欲界之烦恼,故为智增;从‘预流’与‘一来’回心者,则为智增或悲增。其他,另有智悲平等之菩萨。同时,十信位之菩萨称为新发意之菩萨、住前信相之菩萨与假名之菩萨等。

      菩萨所修之行,称作菩萨行。有关菩萨之一切法则仪式,称为菩萨之法式。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其经典称菩萨藏。梵网经等即述菩萨应持之菩萨戒。诸经典常举之菩萨名,有弥勒、文殊、观世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亦有被尊为菩萨者,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即被尊为菩萨;于我国,竺法护被尊为炖煌菩萨,道安为印手菩萨;日本亦有高僧由朝廷赐封菩萨号者。

    ③究:推究;探求。

    ④圣心:(术语)佛心也。其义有三:(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二)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卍续一一·四二二上):‘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三)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⑤从生指人。人直立而行,故称。从生,同纵生。指人是纵向降生(竖式分娩)的,以此区别于横向出生的动物。《礼运》中有记载:人以纵生,贵於横生。指人是纵向降生的。以此区别于横向出生的动物。“……按禽、兽、艸、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这是我们人与生俱来已具备灵性、具备高等意识的明显特征。此是人的性。

    ⑥行:做;办

    ⑦开导:在前引路。

    ⑧深广:指水、山谷等深邃而广阔。

    ⑨涯:边际。

    ⑩底:底部;底面。

    (11)二乘: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种之别,故称二乘。(一)指大乘与小乘。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大别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二)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三)一乘与三乘。出自华严五教章卷一。(一)法华以前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证道有别,是为三乘。(二)法华会上,会三乘归于一佛乘,是为一乘。

    (12)明了:(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

    (13)得道: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14)穷力极:就是智穷力极,智慧、力量都用尽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15)清净:梵语s/uddha, vis/uddha, paris/uddha□A巴利语suddha, visuddha, parisuddha 。音译毗输陀、输陀、尾戍驮、戍驮。略称净。或作梵摩(梵brahma  ,巴同)。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有关清净之种类,于诸经论中,均有详载,如下:(一)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二就烦恼之伏断述及二种清净:(1)世间清净,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暂时压抑现行之烦恼,称为世间清净。(2)出世间清净,由无漏道之修行能完全灭尽烦恼,称为出世间清净。(二)世亲净土论则分为:(1)器世间清净,令环境变成清净。(2)众生世间清净,住于其地众生变为圣众。二者系显依、正二报皆清净。(三)大智度论卷七十三列举三种清净,即:(1)心清净,修学般若不起染心、嗔心等。(2)身清净,心既清净常得化生,故身清净。(3)相清净,得具足相好庄严身。(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中谓四种清净,即:本来自性清净、无垢清净、至得道清净与道生境界清净。(五)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说二种清净,谓本来自性清净分为二,即:(1)自性清净,万法皆空,本来即清净。(2)离垢清净,离烦恼而成为清净。(六)显扬圣教论卷三列举尸罗、心、见、度疑、道非道智见、行智见、行断智见、无缘寂灭、国土等九种清净。(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列举三昧、智慧、神通、现身、多闻等各有八种清净。


    【直译】声闻或者菩萨,皆不能够推究佛心,譬如一个天生的盲人,想要做在前引路的人。如来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深邃而广阔,没有边际,也没有最深处。声闻与菩萨皆都没有办法测知,只有佛单单能完全明知其事理。假使一切众生全都得度,清净的智慧能够了知诸法本空,用万亿劫的时间来思惟佛智。智慧、力量都用尽了来讲说,竭尽寿命还是不能了知。佛的智慧没有边际,像这样达到了清净的境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3〉【经文】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ev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