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电视报道了记者采访一名在农村生活,坚持写作的大学生。这个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作家梦二十多年来生活费很低,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记者问他这样的生活不觉得苦吗?他说这已是很理想了,前几年经常吃不饱的。他的家人这么多年了仍不能理解他的这一行为。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起码有份谋生的能力。他很诧异:“我是作家耶,写作就是我的工作,我为什么还要做别的工作?”一句话让记者无话可说。
冷场了几分钟,记者又问他的收入,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每月他都能收入两千多块。记者忍不住又跟他说写作是他的理想,是一个正在追求的目标,但假若连生活的基本都顾不上,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追求?假若理想的追求只成为家人的痛苦,社会的负担,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听了这些话没有生气,很乐观地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生活得很好,收入也很稳定,目前正在做补全《红楼梦》的工作,作品已经发表很多。
记者不能想象在现代社会两千多块的收入是个什么生活水平,就连最坚持自己理想,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中写过这样的诗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目标与理念的自由,只是不管如何,都应该先把生活的基本需求料理好,才能坦然追求想过的生活。
人生在世都希望回归到一种最理想的方式,然而不管是怎样的追求,都应该已穿衣吃饭的温饱作为基础。如果不能照顾好生活的基本所需,又怎么可能拥有安心的生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陶渊明,远离尘俗羁绊之后,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与自然田园相融合,这样的转变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位引导者。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在仕途失意厌倦官场之后,便兴起效法之心,回归到陶渊明的境界,寻找新的人生的方向,并藉以安慰自己。连他因家贫而托钵乞食的困窘,也成为一桩极其风雅的韵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已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