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三
2、通过句脚、韵脚判断读音
1)如唐代雍陶有一首《和孙明府怀旧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这是一首律绝,第三句的结尾必然是仄声。查《平水韵》可知“思”有去声的读法,只作名词讲。所以后两句应念成这样(末句的“白”是入声,《陌》韵,音标是bak):
秋来见月多归寺,自起开笼放罢鹇。
2)黄庭坚的一首律绝《侯尉家听琵琶》:
舫斋苍竹雨声中,一曲琵琶酒一锺。
恰似浔阳江上听,只无明月与丹枫。
“锺”是酒器;这里第三句的句脚一定是仄声,所以这个“听”应念“听牌”的“听”才合律。
3)温庭钧有一首五律《元日》的颔联:
绪风调玉吹,端日应铜浑。
“吹”在句脚,应读仄声。它除了平声外,在《寘》韵里还念去声,这也和普通话出入很大。这两句诗应大致念成这样:
绪风调玉(吹、四声),端日应铜浑。
4)李颀《送魏万之京》里的颔联: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听在句脚,所以应念“听牌”的“听”;“过”在韵脚,应念平声“锅”的音。所以这两句大致念成:
鸿雁不堪愁里(听、四声),云山况是客中锅。
3、通过避免“三平调”、“三仄脚”判断读音
1-1)如鲁迅的一首律绝《无题》尾联: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听”在这里如果念平声,就成了“三平调”,所以还是仄声。
1-2)李商隐的七律《锦瑟》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思”在这里为避免“三平调”,无疑也应念去声,大概是这样(“一”和“十”属于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念平声):
锦瑟无端五是弦,义弦义柱寺华年。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在普通话里也因后面字的声调而变化:在一声、二声和三声字之前念四声,比如“一天一年一晌”里,“一”本身念四声;在四声前念二声,如“一世”;句末、单念都念一声,如“十一”。
而古诗里的“一”就是入声字,对于这类现在读平声的入声字(比如“屋、捉熟、觉”等等),如果要用普通话读出接近格律诗的美感,不妨都按照第四声来念。
1-3)唐代元稹有一首律绝《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园外籍长安柳》的首联:
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
这显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对句的“稍”如果读平声则成三平调。但它在《集韵》的《爻》韵里有平声的读法,指“税也”。所以古诗词里的“稍”一般都是去声,在《效》韵,我们念成第四声就比较好听。
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绍怜轻。
2-1)清代扬州八怪李方膺的律绝《梅四首》(其一)的首联:
春色经年客里过,暗香疏影冷山阿。
这里的“过”如果为仄就形成“三仄脚”;而且这句也不可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因为“客”和“里”同时为仄,所以它不是出句自救。
念出来大约这样(“山阿”的“阿”归于《歌》韵):
春色经年客里锅,暗香疏影冷山阿。
2-2)南宋张慈的一首五律《行次季村》的尾联:
船人探蟹宝,持寿觅诗翁。
“探”如果念仄声,即成“三仄脚”,所以应念平声的探,在《覃》韵。念成:
船人贪蟹宝,持寿觅诗翁。
2-3)“清末四公子”陈三立七律《赠黄公度(遵宪)》的尾联:
同倚斜阳看雁去,天廻地动一沾巾。
“看”念去声则成“三仄脚”,所以这里是平声。全联优雅而激越,出句隽永、对句赤诚。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