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二
2、“不论”与“分明”
2)七言律句中每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平仄依次相反,也就是逢双必反。简单说就是“二四六分明”,五言律句则是“二四分明”。除非有两种拗救(出句自救、对句相救)的情况,会出现连平和连仄。
举例见后。
3)此外,要避免“三平调”(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和“三仄脚”(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
因此,上例C、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倒数第三个字(“千”、“一”)的平仄固定,而A、B“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依”、“入”)则平仄均可。
典型的C、D句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的五律《渡荆门送别》
3、拗救就是对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可以通过调整平仄救回来。拗救共有三种:分别是出句自救(C自救)、孤平拗救(B自救)和对句相救(B救A);另外还有后两种相结合的复合拗救。
1)出句自救就是把“欲穷千里目”这句改成“欲穷万方目”,改成了“平平仄平仄”,两个字平仄互换,增加跃动感。比如(下例的“约”和“竹”都是入声字,分别念成近似“月”和“住”):
有约敲门看修竹,还怜系马破苍苔。 文征明的七律《与林志道兵部宿碧峰寺》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杜甫的五律《天末怀李白》
2)孤平拗救是指“黄河入海流”改成“大河归海流”,这里“平平仄仄平”的首个“平”一旦为“仄”,全句(除了韵脚)即成孤平,需要补一个“平”。这样的用法比比皆是,也有的和复合拗救一同出现。比如: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李商隐的五律《落花》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律绝《回乡偶书》
3)对句相救是指出句的“白日依山尽”后三个字,无论变成“依野尽”还是“向野尽”,都可以把对句改为“黄河归海流”来救。类似的比如: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杜甫的五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五律《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律绝《江南春》
4)复合拗救则是2)和3)的结合。比如上例改成“白日向(依)野尽,大河归海流”。类似的还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的五律《与诸子登岘山》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王维的五律《归嵩山作》
这里第一句形成“三仄脚”,对句就通过“成”相救,同时救了孤平,先抑后扬,反而有独到之处;两个对句的“往”和“暮”都犯孤平。
此外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日僧一休宗纯的“天堂成就地狱灭”等等,都属于这种拗救中的出句“三仄脚”,这是技巧纯熟、意境自然的佳句。
4、从格律上说,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可以灵活改为这四句:
白日向野尽,
大河归海流。
欲穷万方目,
更上一层楼。
更进一步灵活使用格律,“白”、“更”也可以改平声,或可集句成一首律绝(《寒》韵):
高阁客竟去, 李商隐的五律《落花》
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的五律《早寒有怀》
那堪正飘泊, 崔涂的五律《除夜有怀》
贫宦事人难。 赵翼的五律《可型内弟自瓯宁罢官归慰赠》
也就是说,在掌握了平仄位置、运用拗救规律以后,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平仄两读”,从而比较准确地品味前人诗句的韵律之美。
即可以运用格律要求来判断“平仄两读”。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