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读书笔记(2)
大部分人应该和小时候的樊登一样,觉得论语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高深难懂,望而生畏。但是樊老师在自序中说到:我身边的朋友和会员们如果不能够全面了解《论语》,将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因为你不知道你性格的底色是怎么来的,你不知道周围的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换句话说,读《论语》的理由,是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而我读《樊登讲论语》的理由,是因为他更注重论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方面的应用。“我希望《论语》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更多的联结,能够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些具有特色的启发”。我认为,本书最大的意义是,让人觉得《论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并学以致用的知识。
这套书有两册,分别是《学而》和《先进》,我从《学而》开始看。其实我用很短的时间看了四小节,但是当我想写读书笔记时,发现很难。在我上一次写《弃猫》时,感觉是很轻松的,一气呵成。但是论语就给我很沉重的感觉,一句论语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去深入理解和考量,以及日后如何将其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所以我决定慢慢来,从一篇笔记只写一条论语开始。
封面图进入正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应该我们从小就会背了,我也不例外。说来惭愧,这大概是能够从课本中记住的论语唯一一句。
一、谈谈我的旧理解。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似乎很好懂啊。学习并且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懂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个君子吗?
这样的理解看起来没什么毛病,然后一般人(就是我)就会这样想:学习本来就不快乐,还要温习,那简直就是痛苦啊!我就是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哪里来的快乐啊!别人不懂我,我不生气,无所谓,到底是君子还是我行我素呢,还得看人吧。
这样一想以后,哎,论语,于我根本不适用,转身就抛到脑后了。
二、谈谈我的新理解。
樊老师是这样评价这句话的:几乎一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被孔子一语概括。
这里的“一语”指的就是这句话。那他为什么给了这句话这么高的评价呢?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什么我总觉得学习痛苦?一是因为我就是不那么爱学习,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我享受高分成绩带给我的虚荣心,但是我没有感受到我学这些东西到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最近网上特别流行的“学习无用论”,大概和我这个想法差不多。产生这种想法最本质的原因是,我们只做到了“学”,却没有做到“习”。
“学是明白知识,习是要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尝试、践行。”把学到的知识落到行动上,就难免会遇到困难。就比如,我们在做数学题,看到一个万能公式或者解题方法,觉得这类题我会了。但是真的在刷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就是这个公式,也就是这个思路,我怎么就是做不出来呢?
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告诉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学而时习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答案,克服困难,并且快乐地沉浸在找答案的过程中。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我就很讨厌别人突然出现在我的家里,在没有和我说好的情况下。我一直以为自己特别不好客,不合群。
令我惊讶的是,樊老师说他的爸爸也是这样。在他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亲戚突然来访。因为这个会打扰他做数学题。其实是打破了家庭生活原有的节奏。
我一看觉得很对,我就是讨厌别人打破我原来的计划。然后别人一出现,你还得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就很不喜欢这个因为这种事情生气的自己。
我心想: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我为什么就是突然心情很差?
归根结底,就是我没办法灵活地改变思维和心态,没有做好随时与别人合作的准备,并且潜意识里认为,别人的出现并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因此,樊老师说,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做的足够好,但别人还是不了解,那么也坦然面对。
我没有到觉得自己做的足够好的地步,没有资格评价。但是我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即使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苛责,无需跟他争辩,不用理会,也未尝不是人生的进阶。
三、日常论语应用。
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难免会有遇到不顺心的地方,想到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就坚持不断地去学习。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急功近利。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面对突发的人际交往时,想到有朋自远方来,学着从别人身上获得自己不曾拥有的力量,相信别人总有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会乐于接受。
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更不用过分懊恼和生气。人不知而不愠,我们总不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志同道合的圈子。不要过分在乎别人的眼光。
注:加粗为原文原句。
-End-
07
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是好的
能不能坚持是另一回事
望大家共同监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