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形式下,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教育更不能缺位,只有家校联手,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临近中段考试,班里有几个学生特别浮躁,最典型的是A同学。
从开学到现在,A同学的行为习惯一直很差,每节课都要被任课老师点名批评,严重时就被任课老师揪到了办公室,交给我处理。
与A同学谈过几次心,我觉得他在思想上还是比较积极的,就是自制能力太差。
王红顺老师说: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对班级纪律有破坏性,品德不差,心理也健康,就是不停出状况,屡教不改。
A同学刚好能够对号入座,属于行为习惯型问题生。
A同学不仅心理健康,而且超级自信,从来不觉得自己故意捣乱过课堂纪律。
为了能够帮助他改正不良习惯,我邀请他的妈妈到学校。他的妈妈说他从小就有多动症,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孩子的妈妈说因为管不住他,所以平常几乎没有管过他。
我并不认同家长说的多动症,A同学在有人监督的时候,还是能够坐得住的,但作为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盯在学生身上。
家长说管不住孩子,也许是家长在推卸责任,也许是家长没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A同学的家离学校不远,中午他却经常不回家吃饭,光是在学校外面的胡同里,我不止一次见到他与其他班的同学一起追逐打闹。
王老师说: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
放学不回家,家长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态度确实对孩子成长不利。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习惯越来越不好。
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让孩子变成问题生。
我班还有一个学生B,与A同学关系很好,也是经常违反班级纪律,还曾经被学生会在大会上点名批评过。
第一次邀请B同学家长到校沟通,家长失约了。
当我拨通家长电话的时候,家长说自己临时有事,一时半会来不了。
第二次邀请B同学家长的时候,家长说自己在老家,晚上9点以后才能回来。
中段考试后,我又一次邀请B同学家长到学校,家长终于如约前来。
在与家长讨论B同学在家表现的时候,他的家长说,自己对孩子很放心,还说孩子能力挺强,善于交朋友,现在这个社会,学会沟通很重要。
这个家长口中的朋友,就有我班的A同学,他们两个曾经一起欺负过同学,一起逃过课,而且A同学经常在他家留宿。
听到这里,我不禁为孩子的未来担忧。
家长临走时,我提醒他多与孩子沟通,多引导孩子正确择友,交益友,不交损友,更不要为了合群而随意交朋友。
希望A同学的家长与B同学的家长,都能够重视家庭教育,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少留一点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