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做什么;
最怕被人问未来打算,自己完全没有规划;
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又觉得自己没这个能力;
不喜欢现在,又不敢放弃现在;
能力太低,学历太低,工作达不到预期......
美国调研公司One Poll 调查发现,美国年轻人感到焦虑的时间按照小时数算下来,每年平均有 63 天之多。
2013年,俄罗斯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有个结论:比起1980年代中期的苏联,如今的俄罗斯人的侵略性和傲慢,数据上长了三倍。
组织这次研究的迪莫菲-内斯蒂克说,归根结底,是俄罗斯人对未来的焦虑。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他们无法做任何长期计划,他们觉得无能为力。
在国内,“焦虑”早已成了年轻人生活的常态。其中职场焦虑可能是最普遍的一种现代病。像是下面这种情况,我们多多少少都曾遇见过。
下午四点会议要做报告,但是手上还有几封邮件没有回完,手上回着邮件,脑子里想着作报告,这时候午饭时间到了,不如先吃个午饭刷刷朋友圈,一边刷朋友圈一边想着邮件和报告还有一堆事情,感觉自己已经淹没在了未完成 list 里面,焦虑到没有胃口吃午饭。
心里总是装着一箩筐的事情,反而让你一事无成。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专注改变人们学习工作习惯提高处事效率,相信不少人听过也看过。这本书明确提出:要想在这个令你心烦意乱的世界活得漂亮,你必须征服注意力残留。
什么是注意力残留?
人们从一个任务转移到另一个任务时,工作效率会明显降低,在多件事情叠加时会产生“注意力残留“。注意力残留本质上是一种“上进病”,因为你太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甚至有些操之过急,既想做好这件事情又想做好那件事情,很多事情在脑子里打架,累积了越来越多的焦虑。
那如何通过深度工作来解决积累的焦虑呢?可以看一下作者提供的部分建议:
控制你刷手机上APP的时间,做到开始工作就不要去开APP(比如微博,微信,淘宝,游戏什么的),把这些APP的提醒功能都关掉。手机是对于持续专注工作和学习的一号干扰源。
不要去谈论你打算做的事情,让结果为你说话。
把大的项目拆散成可以掌控的步骤,比如不要安排今天的工作是“写计划书“,而要具体到”完成计划书的第几部分。这样你很清楚你是不是完成了这个任务。
散步能够帮助你思考。
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我接下来三十分钟都不用手机,而是去把干扰活动集中到一起:现在我的主要工作完成了,我可以查看一下微信。
Routine很关键,养成一个习惯和流程。
研究表明,人们一次性只做一件事效率比较高,当你同时在操作多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在浪费生产力。所以,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我要专心回复邮件,接着吃饭,吃完饭开始准备作报告,然后再一个一个将未完成事宜划去。
如果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做却还是做不完,有可能是你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设置的任务难度系数太高。或许你可以考虑借助一些工具达到集中注意力和拆散任务的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少点焦虑,还是要思想放松、行动抓紧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