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

作者: 把身后的生活过成散文诗 | 来源:发表于2023-06-18 10:55 被阅读0次
老子认为,道超越任何事物,无形无状,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这种没有形体的抽象之物,根本无法进行感官上的体验,也就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属性。

〔正文〕

用肉眼怎么看也看不见的,叫做“夷”;

用耳朵怎么听也听不到的,叫做“希”;

用双手怎么摸也摸不着的,叫做“微”。

这三者的形象实在难以区分开来,因为它们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

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昏暗,连绵不绝而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归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

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就叫做“恍惚”。

从前方迎着它看不见头,从后边跟着它看不见尾。

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今天的事物,就能了解宇宙的初始,也就是道的规律。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夷:无色。

希:无声。

微:无形。

致诘:诘,音ji,意为追问、究问、反问。

徼:音jiao,清白、清晰、光明。

昧:阴暗。

绳绳:不清楚、纷纭不绝。

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事物。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简析〕

老子曾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

本章,则抽象地描述了“道”的性质,并讲到了运用“道”的规律。

在这里,“道”即是“一”。

老子曾说,“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

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

“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便是了解了具体事物的根本。

相关文章

  • 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一者,其上不⑥,其下...

  • 《老子》不一样_第十四章_视之不见名曰夷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

  • 从心看《道德经》视之不见章 第十四

    视之不见章 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

  • 【经书】道德经14(道是无形)

    一、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断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 《道德经》学习第七天

    今日学习第四章“视之不见”(大道篇最后一章) 正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

  • 道德思辩——视之不见,名曰微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微:少,细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无形。 希:少、罕有、稀疏...

  • 散译《老子》14 视之不见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

  • 诗译《老子》十四 视之不见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

  • 《道德经》十四章

    十四章 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a,听之不闻名曰希b,搏之不得名曰微c。此三者不可致诘d,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e...

  • 视之不 见, 名曰夷正反奇解

    视之不 见, 名曰夷正反奇解 视之 ,不 见 名曰夷。正解。眼睛看不见的地方被称为夷。夷通常来说是平的精微的意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视之不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qv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