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道超越任何事物,无形无状,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这种没有形体的抽象之物,根本无法进行感官上的体验,也就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属性。
〔正文〕
用肉眼怎么看也看不见的,叫做“夷”;
用耳朵怎么听也听不到的,叫做“希”;
用双手怎么摸也摸不着的,叫做“微”。
这三者的形象实在难以区分开来,因为它们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
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昏暗,连绵不绝而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归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
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就叫做“恍惚”。
从前方迎着它看不见头,从后边跟着它看不见尾。
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今天的事物,就能了解宇宙的初始,也就是道的规律。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夷:无色。
希:无声。
微:无形。
致诘:诘,音ji,意为追问、究问、反问。
徼:音jiao,清白、清晰、光明。
昧:阴暗。
绳绳:不清楚、纷纭不绝。
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事物。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简析〕
老子曾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
本章,则抽象地描述了“道”的性质,并讲到了运用“道”的规律。
在这里,“道”即是“一”。
老子曾说,“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
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
“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便是了解了具体事物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