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其意是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天命,轻视大人物,轻侮圣人的言语。”
这里有必要说说“天命”“大人”“圣人”“畏”等几个字词的含义: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
“大人”,指德高望重的王公大人。指旧时君主大臣也指品德端重、能用直言指出自己纰谬的长辈或朋友。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对圣人的描述是::“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用现代话表述,就是“我们说的圣人,他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东、西、南、北加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尧、舜、周文王和孔子、孟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认定的圣人)。
“狎”,轻慢。
“畏”,“敬畏”,不能望文生义释义为“怕”或者“恐惧”。“敬”是尊重、尽力而礼貌,爱敬、严肃而认真。“敬畏”就是严肃认真、恭谨有度地为人和遵从规律、合乎规范地做事。
02
其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
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了。”那才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
比较起来,手里有权,口袋里有钱,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
对此,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很是透彻:“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
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 ”这里的“不敢”,便是“敬畏”。小人狂妄,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
王夫之举例道:“王莽自以为周公,曹丕自以为舜、禹,敢也。杨雄以《法言》拟《论语》,王通以《元经》拟《春秋》,敢也。闻古有之,不揣而傲之,无所惮而为之,皆自绝于天者也。
”王莽、杨雄、曹丕这些人,大家都是熟悉的;王通其人,也许陌生一些。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祖父,号“文中子”,仿效孔子作《续六经》,自封圣人,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共同特点是“敢也”。可是此类天不怕地不怕的狂妄之徒,到头来,没有一个能有好的结局。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 ”这样的人,在今天也不能说已经绝迹于世了。譬如在现代文坛上,便有那么几个人,放言攻击鲁迅,称 “光靠一堆杂文和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正经的作家要有 ‘戳得住’的长篇小说。”意思是说,他自己写过几个所谓的长篇,就要比鲁迅高明得多。还有更狂妄者则宣称,他 “一不小心便能写出一部《红楼梦》来”。曹雪芹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小菜一碟。反正现在口出狂言不用上税,还能藉此提高 “知名度”。但如果他们心里真是这么想的,那就危乎殆哉,离孔子所说的“小人”不远矣。
03.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中外先贤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和责任感。
04.
“君子三畏”作为一种倡导“有所畏”的人生哲学,是我们每个人修心养性和锤炼人格德操的一门基本课程。
敬畏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敬畏规则、敬畏良心……
敬畏之心是一种至高的心灵境界。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就有了规范。
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
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在奉承声中保持自警,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
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敢有忘乎所以之举,能够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
常怀敬畏之心,才会在坚守本分,保住德行。上对得住天、下对得住地、中间对得住自己!
常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明白永恒;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才会懂得珍惜;常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才可赢得尊敬;常怀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才可守住底线;对自己的敬畏之心才能不昧良心。
人有敬畏之心,并不是面对困难的时候畏缩不前,并不是丧失人生勇气和斗志。而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清醒权衡自己位置和重量,做一个清醒而理性的人。我们只有心有敬畏才大无畏,才会有一个自由从容的人生。
人在做,天在看。常怀敬畏之心,祛除邪念,树立正念,还世界一片清平!
有敬畏之心,就不会老子天下第一放荡不羁。;有敬畏之心,私欲膨胀的贪官也会有所收敛。
敬畏,不是对勇敢的否认。
无所畏惧的勇敢者更应拥有对正义的坚守;对至善的执念;对人类根本信仰的畏惧。
历史上暴君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自持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目空一切,兴土木,厚赋敛,但却忘记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荣华在,转眼亡国君。西方伟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说出“我是太阳”的豪言壮语,然而,这太阳却太过耀眼,以至于刺瞎了他的双眼。尼采的无所畏惧亦是造成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无畏主义终将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绝不是永没有畏惧的时刻,他们始终怀着对人间真善美的敬畏之心。
敬畏,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听惯了一往无前,勇者无敌的豪情词语,敬畏也变得生疏。其实,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的。西谚说:"上帝要叫谁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纵观古今,多少曾经辉煌的才俊豪杰,都是因为心中无所谓,而招至失败,走向末路。
作为一个民族族,如果真的做到了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一点敬畏的心里,则必会做出许多愚蠢之事。敬畏,就是对规律的尊重;就是对自我的约束;就是对理性的崇尚;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在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时候也当留一份敬畏。有所敬畏,是一种心态,他可以使人保持一份冷静,理智。多一分从容,平和;多一分谦卑,审慎;多一分安详,宁静。
网友评论
这段话是前不久我哥哥送给我的告诫,虽然最终是误会一场,但经历了那一晚以后却更让我对“敬畏”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解读,也让我警醒自己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经历何人何事,都要记住保持清醒、理智和克制。唯有建立在有所度、有所敬、有所畏的前提下的人际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才能做到真正有意义而又能长远维系与经营。
怀敬畏之心,是对世间的法理常规的一种理解,个人对于理法的恩情的一种方式,但于个人而言,若要探究更深的自然真相,就必然需要打破一些思想上的规矩,才能不限于人众之视,所以,别让那些先驱者背上你的骂名,起码只针对你所不能理解的思想,而不要去针对个人,于个人的思想上,别人在开拓前路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有一些东西对于他们而言是深知,但用在世人身上是无力。🙃以上小生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