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寿司是怎么来的?

作者: Nesier无恙 | 来源:发表于2015-08-02 14:07 被阅读1196次
    你可知寿司是怎么来的?

    说起日本料理,大多数人瞬间会想到的应该就是「寿司」(日语平假名:すし,日语发音:sushi)。一个小饭团上盖着一片鱼或者虾,或者由紫菜包着切成圆块状里面有些蔬果鸡蛋的馅料,这大概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寿司形象,前者叫「握寿司」,在「回转寿司」店中常见,后者叫「卷寿司」,在一些日系的便利店中可以买到,甚至许多早餐店也兼卖。

    不熟悉的人或许会以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吃这些食物,毕竟堪称「国粹」的寿司在我们的印象里必须得有着悠久的历史才行。其实,如今我们吃到的这些寿司,历史才不过两百年左右,是在江户时代末期的十九世纪才诞生的,那个时候中国大约处在清朝年间。

    常去寿司店和居酒屋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许多店家的门上常会挂着两面对开的布帘,上面写着一个繁体汉字「鰭」。在日本,寿司的正确写法就是「鰭」,更古旧一点的写法是「鮓」,现在见得不多,但不论怎么写,发音都是「Sushi」。

    寿司

    和今天的寿司比起来,最初的寿司或者「鰭」不论是在制作方法、形态还是滋味上都是大相径庭的。最初,寿司的样态是「驯鰭」或写作「驯鮓」(日语平假名:なれずし 日语发音:Narezushi),这中间经历了一个名曰「生驯」(Namanare)的时期,再由「生驯」过渡到「早驯」(Hayanare)的阶段,最后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寿司,这一蜕变过程,是在江户时代完成的。

    所有上面这些词语中的「驯」,在日语中是经发酵以后成熟的意思,「驯鮓」是指经过发酵成熟的鱼,「生驯」指在鱼内塞入与盐拌和的米饭经过4至5天或半个月的发酵后,与米饭同食的食物,「早驯」则是指盐和醋拌和的米饭加上略加腌制的鱼同食的食品,产生于晚近的十七世纪,比较接近现在的寿司,换句话说,江户时代中期以前,日本人吃的寿司主要是「驯鮓」和「生驯」,也许,后者才是真正的寿司。

    驯鮓 腌制驯鮓

    那么,这种「驯寿司」或「驯鰭」、「驯鮓」到底是怎样一种食物呢?其实,最初它的源头也是在中国。中国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鮓」以及「鮓」的成熟的制法。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说:「鮓,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也。」南北朝时后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卷第八中有一节非常详细地「作鱼鮓」,大致的做法是春秋季选用新鲜的鲤鱼,大却不必太过肥美,去鳞之后切成长二寸、宽一寸、厚五分的块,每块都带有鱼皮;再次是进行调味,撒上白盐,榨去水分。再将粳米煮成比较干的饭,饭烂容易腐烂,置于盆中,再放上茱萸、橘皮和好酒搅和,这样处理过的粳米叫「糁」。然后将处理过的鱼块码放在瓮中,一层鱼,一层糁,一直到放满为止,鱼腹部比较肥腴的放在最上面,因为肥腴的不宜久放易腐败,熟了就得先吃掉。这样码放好鱼之后,再在其上用竹叶和箬叶交错盖好,要八层,再用竹签交错差在翁口,放置在屋子里阴凉处,等到看到翁内有泛着酸味的白浆出来得时候鱼就可以食用了。

    生驯

    日本的文献中最早出现「鮓」这一词语的是718年颁布的法令《养老令》,在734年正仓院文书的《尾张国正税帐》和《但马国正税帐》以及被认为是同一时代的平城京遗迹出土木简中也有「鮓」的汉字,这说明,至少在奈良时代的初期,或者更早,日本已经有了「鮓」这样一种食物。根据927年完成的《延喜式》等古代文献的纪录,其基本原理应该是鱼、米饭和食盐,这一点与《齐民要术》中所表述的是一致的,但具体制作法却并不清楚,研究者们根据江户时代的各种料理书进行了归纳整理,将「驯鮓」定义为「将用食盐使肉质变硬后的鱼和米饭渍放在一起,经长久置放后,只吃已经有了酸味的鱼的一种食品。」这其实是一种食品的保存法。米饭的淀粉因为乳酸菌的缘故而受到分解,产生乳酸,从而阻止腐败菌的繁殖,鱼类因此而得以长时间保存。江户时代的17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的「生驯」则有较大的不同,它是将鱼和放入盐的米饭一起置放在一个容器内,经4至5天或是半个月之后鱼与米饭一起吃,米饭要让它发出酸味,与洗去酸味的鱼等捏在一起吃,而置放时间很短或差不多立即就能吃的则称作「早驯」,这已经接近今天的寿司了。

    早驯

    到了江户时代的18世纪后半期,城市经济比较繁荣,饮食文化日趋发达,人们对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越来越讲究,制作繁琐且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早期的发酵「鮓」,渐渐地与新的城市生活有点格格不入了。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了「鮓」的又一个新的形态,这就是「早驯」或者叫「早寿司」。「早寿司」与原本的「鮓」或「鰭」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它不再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

    鲭寿司

    人们曾经尝试过用酒、酒糟、酒曲等来腌制鱼,试图不通过发酵就能获得独特的风味,但似乎都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人们索性就用醋来拌和米饭,用醋的酸味来替代原本通过发酵获得的酸味,这样的尝试渐渐走向了成功。制作「鰭」的容器也不再是以前的木桶或箱子,因为木桶和箱子必定是大量的制作,倘若不能长期保存,一次性的大量制作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道具,这就是「箦子」,即用珠子和芦苇杆编织成的帘子状的东西,将鱼和醋饭合在一起,再用「箦子」卷起来定型,展开后就能食用。这样的「早驯」或「早寿司」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叫「姿寿司」,即头尾相连的一条完整的鱼,保存了整个的一条鱼的姿态,还有一种是将鱼去骨去头去尾切成厚片状。

    用箦子制作卷寿司

    在1750年的《料理山海乡》和1776年的《新撰献立部类集》中出现了一个新词语「卷鮓」,顾名思义,就是卷起来的寿司。上面提到的用「箦子」卷起来的米饭和鱼就可以成为「卷鮓」。不过,这时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米饭会黏在竹帘子上,寿司的形状也会缺损。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竹帘子上再铺上一张纸或紫菜,这样米饭就不会黏在竹帘子上了。可是纸不能吃,还得把它取下来,比较麻烦,而紫菜则可以直接食用,于是,用紫菜包卷的寿司诞生了。里边的内容,开始时还只是用醋拌过的米饭和鱼,渐渐地人们将鱼切成小块,再放上各种蔬菜或酱菜、鸡蛋或其他食物,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卷寿司」。如今形态的卷寿司,最终产生于19世纪的江户时代。

    在文政年间(1818至1830年)的江户市内,诞生了寿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握寿司」。「握」一词,在这里可作「捏」来理解。具体的发明者虽然难以确定,但肯定是经过华屋与兵卫的改良之后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形态(当然当初与现在的形态还是有若干差异的),即将上好的大米蒸煮之后,盛在一个浅口的不上任何油漆的木桶内,在其尚未冷却时用白醋拌匀,随即由熟练地师傅将这些米饭快速地捏成一个个椭圆形的小饭团,其间在饭团内加入一点点山葵泥(中国人一般将其称为芥末,其实是两种异质的东西),最后在饭团上加上一片生的(也有熟的)鱼片或虾片等(日语中称之为Neta,用假名写,无汉字),食客可蘸上一点酱油吃,一般是一口一个。这就是最为现代人所熟悉的寿司,它的正确地名称应该是「握寿司」。

    握寿司

    华屋与兵卫这个人开始是经营寿司的行脚商,原本从大阪一带传来的「押寿司」制作颇为麻烦,在食摊上制作和食用都有些不方便,材料也大抵局限于青花鱼,口味比较单一,经他改良过的「握寿司」(类似于「握寿司」的制作法其实那时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问世后,立即受到了食客的普遍欢迎,他因此声名鹊起,生意兴隆起来,最后开除了高级的寿司专门店。鱼生的材料也不局限于青花鱼,江户湾生产各种鱼虾,据完成于1853年,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随笔集《守贞漫稿》的记载,当时用作Neta的主要有鸡蛋烧(一种日本式的几乎不用油的摊鸡蛋)、金枪鱼刺身、大虾、银鱼、穴子(一种类似于河鳗的海鱼)等,每一个价格都是8文,如今的Neta还有海胆、鲷鱼、三文鱼、秋刀鱼乃至于鲍鱼等等,其中尤以鲔鱼鱼腹部的、脂肪肥腴的金枪鱼为珍品。华屋与兵卫的成功,引得其他的经营者也纷纷群起仿效,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各种寿司的食摊和专门店遍布大街小巷,尤以食摊最受普通民众的喜爱,经营者往往在街衢巷口支起一个摊床,将捏好的寿司一一排放,供食客选择,或由食客点吃,经营者当场捏制,主客皆大欢喜。「握寿司」因其制作渐变,口味鲜美,立即越出了江户,风行至全日本,到了19世纪的中期和后期,已经成了寿司的主流,不就变成了寿司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品种。因其起源于江户,人们戏称它为江户的「乡土料理」。

    稻荷寿司

    在19世纪前期诞生的还有一种称作「稻荷寿司」的新品种,具体起源有些不甚明了,《守贞漫记》中记录了天宝年间(1830至1844年)的小铺子中出售一种称之为「稻荷寿司」的食品,具体形态是在煮成甜味的「油扬」(类似于中国地油豆腐,但要大得多,形状有长方形,但更多的是三角形)中塞入用白醋拌和的米饭,饭内有切碎的牛蒡、胡萝卜、木耳等,没有鱼肉等荤腥物。大部分料理书中均无「稻荷寿司」条目,初始的制作法也不很清楚,但在1852年刊行的《近世商贾尽狂歌合》中有一幅街头小凡售卖「稻荷鰭」(当时还是写作「鰭」而非寿司)的图画,寿司的形状呈长条状,价格一个16文,半个8文,一段4文,显然是比较大众化的食品。「稻荷鰭」至今仍然是日本人喜爱的食物,乡村中还有人会自己做来吃,城里人则基本上都是买来吃了,如今的各色便利店都有出售,价格大约在每个200至300日元。

    回转寿司店

    1967年夏天,一家名曰「元禄寿司」的店家在东京的锦系町开出了第一家回转寿司店,之前曾在船桥的健康中心开设过试验店,不就便正式推出。样式为一椭圆形的吧台,吧台内寿司的制作人现场捏制各色寿司,然后放在由传送带转动的吧台上,食客根据自己的嗜好和需要自由取用。最初的时候,每个小盘内有3个寿司,价50元,现在大抵为2个,价100元,最后按盘子的数量或颜色(有时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价格)结账。这样的新形态立即受到了食客的欢迎,它的魅力在于一是现场制作,新鲜;二是可自由取用,方便;三是价格相对低廉,实惠。

    参考资料:徐静波 《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Elizen:大师,正好看你在简书有时间,我手里有连个专题想做的其实,有点类似你这种文章,半科普一样的推荐一些硬知识,但我确实是个门外汉,我特别想打听一下,这种文章内的资料是怎么搜集的呢?是先在网上查询关键字,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一些论文啊,书籍啊,慢慢整理好的么?我总觉得这种方法可能走了弯路了...真情求指导啊。
        Elizen:@Nesier无恙 多谢多谢。
        Nesier无恙:@叁拾君 先定选题方向,然后梳理专题逻辑结构,找到需要表现的点,然后找资料,这是一种。另一种,找准选题的基础知识点,搜集你能找到的所有资料,梳理,找准切入点,重新编辑手上的所有资料。暂时主要是这两种。

      本文标题:你可知寿司是怎么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rv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