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以下行为:
宝贝,不吃完这碗饭就不给吃零食哦;
宝贝,不写完这页字就不给看动画片哦;
宝贝,考试考不了100分就不买那个玩具哦!
……
确实,这招百用百灵,屡试不爽
帮了家长们很多忙
这里其实涉及了到驱动力这个问题
我们所有人做事情总会有一些力量去驱驶我们去做
这些力量就是驱动力
驱动力分为三种:
第一种,生物驱动力,饿了想要吃饭,渴了想要喝,甚至连性都是这种生物驱动力。
第二种,外在驱动,来自于外在动机,一般指来自环境的奖励或者惩罚。
比如本文开头家长们的种种行为,就是外在驱动。
有一派心理学家叫行为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是斯金纳,他觉得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行为。
他有一个实验,通过给老鼠奖励去强化老鼠的行为,让老鼠学会了去按他箱子里的一个装置
他还特别极端的主张过,只要给他一个孩子,他可以把他变成罪犯,也可以把他变成数学家、医生、警察
他后来真的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最后结果是:他的孩子疯了,自杀了!
可能他的做法有些极端,但也说明了外在动机,用奖励和惩罚去驱动一个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问题的。
所以,你的某些惩罚和奖励行为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比如:奖励驱动会有以下问题
1)会让一个人做事的内动机消失。
2)会让一个人短期的表现做好,长期的表现变差。例子:给小孩奖励表现的星星时,只会在短期表现好,不能持续下去。
3)扼杀人的创造性。被动工作和主动工作,主动工作就会创造更多可能。
4)抑制善行。捐血和卖血!如果血液靠买的话,一些不缺钱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卖血!
5)奖励会让人上瘾,奖励一次很高兴,之后期待的奖励越来越高,没有奖励的时候就没有动力了。
6)会滋生短视思维。如果你给大家一个季度奖金,那么大家会把目标盯在这个季度上。
还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惩罚驱动,也会让孩子有被束缚、不自由、被压迫的感受!
他们自然也会反抗、会消极应对,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厌学、厌食,或是沉迷游戏、短视频、故事书里寻找快餐似的快感。
其实,平时我们利用外驱力去教育孩子,主要是想解决孩子的一些小问题,所以,即使我们忍着不使用外驱力
孩子的问题还是在,可能忍不了多久我们又不由自主的用上外在驱动了
最好的方法是:解决孩子的小毛病、小问题!
应对的方法,恰恰是驱动力的最后一种类型
第三种:内在驱动,一种非常好的驱动力叫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很想主导他自己的人生,
本来就很想学习,
本来就特别想要去创造一些新的事物,
本来就希望自己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
这种需求是他的内在需求,
莫实,孩子们与生俱来就这种需求,这也是人类的初心状态!
家长们只要引导好这种内在需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才的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什么特性的人,只有因材施教方能事半功倍。
每个孩子不同,教育的方法就不同!
我是睿可在路上
关注我,明天继续了解内在驱动!
晚安!看文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