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是有关春节假期的几个轻松话题,本周来聊聊风险投资(锅内简称“风投”)。
风险投资(“风投”),它既是我现在专职的工作,也是今天中国热门的话题,而且今后可能和很多人的生活有关,因为大家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加入到一个创业公司里去,或是了解未来所谓的新兴产业,都要和风险投资有意无意地关联一起。
介绍风险投资原理的第二个原因是很多读者朋友问能否投一部分钱到我的基金,这样彼此互相帮助。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大家的好意,当然也需要让大家先明白什么是风险投资,它是如何运作,如何挣钱的。今天各种投资很多,很多其实很不规范,这里我说的不规范既包括融资过程,也包括投资过程,甚至包括股权结构。
因此,在这一周里我会用比较标准的美国的风险投资作为蓝本来讲解。在接下来的五天中(包括周六),我会分五个主题来介绍:
1. 什么是风险投资,它相比二级市场的投资或者其他投资有什么不同?
2. 风险投资的起源,为什么会出现风险投资,高风险是否意味着高回报?
3. 风险投资基金是如何管理的?
4. 风险投资的过程,包括赚钱的方法,和决策的过程。
5. 世界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它们的特色。
什么是风险投资?
听到风险投资,大家通常首先想到的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投资上,低风险很难有高回报,这一点不假,但是高风险未必等于高回报,这点要牢记。
在硅谷48%的风险投资基金是亏钱的。在中国,挣钱的风险投资据估计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都在亏钱。当然,少数挣钱的基金回报有可能很高,因此其实不建议一般小投资人参与风险投资。
什么是风险投资呢?从资金管理的性质上讲,它是一种特殊的私募基金。
所谓私募,就是不公开对大众募集资金,当然在管理上,也采用封闭式管理,既不对外公布业绩和投资回报的细节,也不能在市场上随意交易。这一点和做二级市场的投资完全不同。
一些小投资人问我能否成为我的基金的投资人,我说,如果你有一笔钱打算十年不用,那么可以考虑,否则把钱放在风险投资上不合适,因为它不具备流动性。
所谓风险投资的特殊性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只投资给未上市的创业公司,甚至是还没有成为公司的创业项目,通过帮助它们成功获得很高的回报。
那些将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买下了,或者将几个产品和市场相似的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整合,这种投资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尽管它们的风险也很高。对于做这种事情的投资机构,我们一般就称它们是私募基金。
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所需要的技能完全不同,前者需要对技术和市场敏锐的判断,后者需要财务能力以及黑白两道通吃的能力。在国内由于懂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人很少,因此很多时候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其实搅合到了一起,甚至一些私募基金也投资早期项目,但是他们判断投资的方法和管理所投资公司的方式完全不正确,以至于拿了他们钱的创业者有上当的感觉。
风险投资总是和创业联系起来的。任何人办公司都离不开资金,传统创业资金的合法来源只有两种:一种是靠积累或者继承,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中的很多人都是先靠给大公司打工,积累了一些资本,然后创业成功的。
第二种是靠借贷,比如从家人、亲戚和朋友那里凑钱,或者把房子抵押出去贷款。如果要求创业者将全部积蓄倾囊而出进行创业,很多人可能会知难而退。而从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财产可抵押,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到的。因此,在很多国家,资金就成了创业的瓶颈。整个欧洲,几乎很少能看到新的公司兴起,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风险投资。
美国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国度,在历史上就有人做类似风险投资的事情,支持那些看似有前途的人创业。但是风险投资具有今天这种形式,是在二战后尤其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相比金融的历史,时间并不长。风险投资和以往的投资形式有下面一些特点:
1. 风险投资无需抵押,也不需要偿还。
如果投资成功,风投资本家将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如果投资失败,钱就算打水漂了。
今天,中国很多风险投资基金说起来是学习硅谷的这种做法,但实际上生怕创业者把钱给弄丢了,所以加了很多限制条款,比如说“如果几年内不能上市,要每年支付10%或是某个比例的利息”,或者“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投资要自动转到该创业者今后的项目中”。这样的风险投资已经变味了。
-
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对创业者来讲,风险投资的资金,是让创业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专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为收入和成本发愁,而不是用来烧钱购买市场。
-
虽然风险投资人因为占股,甚至占了大部分股份,有权影响所投公司的经营,甚至有时会更换公司的管理层,但是风险投资人总的角色是“甩手掌柜”。他们的资金对创业是辅助作用,项目真正成功与否,是看创始人、项目本身,以及运气。如果真到了风险投资人要自己跳进去干预,说明投资已经失败了八九成了。Google在接受了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等基金的投资之后,内部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基金的存在,只是觉得做事情不必为钱发愁了。这一点,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有巨大的差别。
-
风险投资的规模相比股市、私募基金、房地产、债券等市场,是非常非常小的。美国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年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只有300-500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的各种扶持新产业的基金规模要大得多。在中国“双创”高峰的2016年,仅武汉市政府就募集了1800亿人民币投资新项目的产业基金。为什么风险投资的规模不大呢?因为它需要投资新技术、新产业,而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产生那么多新技术、新产业。过多的资本涌入风险投资就是泡沫。
-
风险投资的管理者,不论原来从事什么职业,最终都成为了技术专家,而不是财务专家,他们擅长发现有潜力的创业者和项目,而不需要专注于资本运作。相比之下,国内一些自称为风险投资的基金,是由一群财务专家在搞资本运作,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了。
-
从结果上讲,极少数的风险投资基金拿走了整个行业绝大部分利润,这一点和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完全不同。
对于创业者来讲,风险投资是雪中送炭,是天使,事实上风险投资的早期阶段被称为天使投资。
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讲,条款这么优厚,风险投资人的利益靠什么保障呢?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保障,而是靠创业者的这个信誉和投资人的眼光(既包括识人,也包括对技术方向的把握)来保障。
因此,风险投资能够成功的社会,需要是一个有完善的信用制度( Credit System )的社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风险投资几十年能够不断成功的原因。
在美国,每个人(和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信用记录,第三方机构如果需要查找,都可以查到。
美国社会对一个人最初的假定都是清白和诚实的( Innocent and Honest ),但是只要发现某个人有一次不诚实的行为,这个人的信用就完蛋了——再不会有任何银行借给他钱,而他的话也永远不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诚信上犯了错误,改了也不是好人。
全美国有了这样的信用基础,基金就敢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把钱借出去。只要创业者是真正的人才,严格按合同去执行,尽了最大努力,即便失败了,风投公司以后还会愿意给他投资。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如果创业者卷了钱跑了,那么他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风险投资的年化回报率(IRR)大约在15%到20%左右(由于各家风险投资公司并不需要披露财务细节,因此统计数据浮动范围很大),和最好的私募基金相当。相比之下,股市的回报一般在5%-10%。
为什么风险投资的回报会比股市高呢?这倒不是因为风险高本身必然带来高回报,而是因为真正的风险投资是在不断推动科技进步。由于新的技术会不断取代旧的技术,新的行业会不断取代老的行业,因此专门投资新兴行业和技术的风险投资从长期来讲回报必定高于股市。风险投资看上去风险大,但并不是赌博。而是鉴于其高回报,不断有个人和机构(Institute)愿意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比如斯坦福大学的退休基金和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有很大一部分放在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PCB)。
除了机构,也有一些富有的家庭和个人将一部分钱放到风险投资中,通常的比例仅为2%而已,很少有人将5%以上的资产放到风险投资中。
有了对风险投资的这些常识性了解,我相信至少在你将来接受别人投资时,就知道什么条件的钱该拿,什么霸王条款不能答应,对于不准备创业的人,这些常识可以让我们接下来讨论一些更深入的话题了。
风险投资的起源和神话
最早没有抵押,不追究责任的风险投资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J.P摩根等人。 J.P.摩根的眼光在世界金融史上也是罕见的。他投资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Nikola Tesla),另外一个名气更大,开创电的时代的爱迪生。
相比之下,当时另一位做风险投资的名人马克·吐温(Mark Twain)运气就差多了。他一辈子挣了无数的稿费,但是都胡乱投资糟蹋光了。最后,有人和他讲,现在有一种技术,在房子里说话,几百米远就能听见。马克·吐温说,哪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忽悠,结果他错过了对电话发明人贝尔的投资。不过,真正意义上,按照今天的原则投资的风投出现在二战后。
1957年,诺伊斯和摩尔等“八叛徒”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之前,准备另起炉灶单干,但他们没有资金。于是八个人之中的克莱纳写信给他父亲的投资管理人,希望获得投资。正巧这个人已经辞职,这封信最终转来转去到阿瑟·洛克(Arthur Rock)的手里。洛克当时只是一个传统的理财管理人,不过他对新兴的半导体很有兴趣。于是他说服了他的老板科伊尔(Alfred Coyle),两个人一起到旧金山和“八叛徒”见面。
听了这八个人对未来将要开始的一场电子工业革命的描述,洛克和科伊尔动了心,科伊尔当即掏出十张一美元钞票,放在桌子上说:“我没有准备合同,但是大伙在这上面签个名,算是我们的协议!”
于是“八叛徒”、洛克和科伊尔共十个人分别在这十张钞票上签了名,IT行业最伟大的时刻来到了。这些钞票中,有一张保存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里。
"八叛徒"、洛克和科伊尔签字的一美元钞票根据这十个人商量结果,他们需要融资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字。洛克承担了找资金的任务,他联系了自己30多个客户,都没有找到投资,直到他找到IBM当时最大的股东费尔柴尔德家族。费尔柴尔德家族的上一辈资助了老沃森重组IBM,因此这个家族是IBM最大的股东。
由于之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而“八叛徒”又都是技术出身,对股权一无所知,因此洛克就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介于今天风险投资和传统意义上贷款之间的协议。
首先,他们采用类似梁山好汉的做法,见者有份,而且基本上时每个人都一样多,当时确定公司分为一共占225股,剩下300股留给公司日后的管理层和员工。
那么费尔柴尔德将提供和获得什么呢?他给即将成立的公司一笔138万美元的18个月贷款。作为条件,他拥有对公司的决策权(投票权),并且可以在八年内的任何时候以三百万美元的价格买回全部的股份。诺伊斯等人和费尔柴尔德都接受了这个条件。
从诺伊斯等人和费尔柴尔德签署的这个协议来看,它已经具有了现代风险投资和初创公司在股权上的一些特点。
比如不论公司亏盈,费尔柴尔德都将提供这笔钱。也就是说,如果18个月后公司亏损关门了,那么诺伊斯等人是不需要还钱的,费尔柴尔德承担了风险。
后来,费尔柴尔德回忆自己愿意在62岁的“高龄”冒险投资给“八叛徒”,是因为被诺伊斯所描述的晶体管的前景所打动,才义无反顾地给八个年轻人投资。
不过,这份合同与今天风险投资和创始人的合同又完全不同,因为它限制了创始人可以获得利益的上限,也就是说不论公司办得多好,诺伊斯等人也只能获得大约181万美元,再加上费尔柴尔德实际上又绝对的控制权,这为后来诺伊斯和摩尔第二次“叛逃”留下了伏笔。由于公司是由费尔柴尔德出的钱,因此命名为Frairchild半导体公司,中文根据这个名字的意思译成“仙童”。
仙童公司的八个创始人(别后的F是仙童公司的标志)有了投资,诺伊斯等人办公司比所有人预想的都顺利得多,仅仅半年后,仙童半导体公司就盈利了。一年后,费尔柴尔德根据协议,回购了全部的股份。诺伊斯等人每个人答曰获得了25万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是蛮大的一笔钱,抵得上他们半辈子的工资了。诺伊斯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不过是有两双新鞋子(他是家里的老二,老要穿哥哥的旧鞋子),看到这么大一笔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过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没有了股权的诺伊斯等人最终是和费尔柴尔德分手的。到了第二年,仙童公司的总经理(当时还不习惯于使用CEO一词)鲍德温(Edward Baldwin)带领几名员工创办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Rheem。
这一次,叛逃者们有了经验,不再接受贷款式的投资,而要永久性占有股权的投资,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深远,奠定了后来硅谷创业和风险投资的基调。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仙童公司离职创业,并且的到风险投资。
到了1968年,就连后来仙童公司的总经理诺伊斯以及大名鼎鼎的摩尔也离开了,他们创立了英特尔公司,而投资人恰恰是最初给仙童公司牵线投资的洛克。洛克后来在历史上被称为“风投之父”。今天,直接和间接从仙童公司分出来的公司有近百家,其中1/4是上市公司,它们的市值加起来高达3万亿美元。这其中,风险投资起了很大的作用。
就在鲍德温、诺伊斯和摩尔等人离开仙童公司自己办公司的同时,一同创建仙童公司“八叛徒”之一的克莱纳也离开了仙童,不过他没有自己办公司,而是在1971年成立了硅谷最早的风险投资基金凯鹏华盈——在此之前,硅谷风险投资的钱依然来自于美国东部地区。
凯鹏华盈的英文名称是KPCB,其中K就是克莱纳名字的首字母,而P则是他最早的合伙人、惠普公司的副总裁珀金斯。后来他们又引入了两个新的合伙人,就是公司名称中的C和B。在凯鹏华盈成立后不久,仙童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裁瓦伦丁成立了红杉资本。这两家公司今天依然是硅谷地区,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
硅谷早期的风险投资人都有技术背景,他们致力于寻找改变世界的技术和人才。最初硅谷地区每年的风险投资只有几百万美元,但是由于回报很高,因此投资额度是逐年上升,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达到顶峰。当时全美国一年通过风险投资投出去的钱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中四成在硅谷地区。这个纪录到今天依然没有被突破,2016年美国的风险投资大约是700亿美元。
风险投资钱多了,带来什么结果呢?
首先,成功的项目绝对数量并没有增加,新技术不会因为资本段时间的剧增而增加。
其次,不该拿到投资的项目拿到了投资,该估值1000万的项目被估值了2000万。今天硅谷地区每一笔风险投资平均是300万-400万美元,而2000年则是700万美元,高出一倍。这并不是说那时的项目好,而是因为钱太多。
第三,钱多了并不等于懂技术的投资人就多了,很多来自华尔街的做二级市场投资的人进入了风险投资,事实证明,这部分人的投资业绩非常差。
第四,由于前三条原因,投资的回报很差。著名的红杉资本当时投资Google的那一轮基金,投资了上百个项目,只有Google这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大于一,也就靠着这一个项目的投资,居然让红杉资本那轮基金盈利了。类似地,当时投资百度的德丰杰(DFJ)基金,如果不是因为百度上市了,就要关门大吉了。
从硅谷当年互联网泡沫的结果,你应该能看懂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的投资如此混乱。
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后,硅谷的风险投资又恢复到当年克莱纳盒瓦伦丁那种关注技术和产业的轨道上来了。这些年,虽然投入到硅谷的风投资金不少,但是泡沫并不大。
从风险投资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1. 风险投资是和创始人共同把事情做好,共享利益,那种试图控制创始人和公司的投资方式,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好处。
2. 高风险并不意味着必然有高回报,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人未必都是行家,在这个领域经常会有泡沫出现。
3. 高回报的投资通常来自于,对技术和产业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因为善于算经济账。
风险投资基金时如何运作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风险投资基金是如何管理和运作的,这样有助于你判断自己是否要把钱放进风险投资中。
从财务和税务上讲,风险投资和传统的私募基金很类似。但是它们的投资对象和方式完全不同。
私募的投资对象大多是拥有大量资产,特别是不动产和很强现金流(Cash Flow)的传统上市的企业,这些企业所在的市场被看好,但是这些企业因为管理问题,不能盈利。私募基金收购这些企业,首先让它下市,然后采用换管理层、大量裁员、出售不动产等方式,几年内将它扭亏为盈。
这时,让它再上市,比如高盛收购汉堡王(BurgerKing)后再次上市;或者将它出售,比如 Hellman & Friedman 基金收购双击广告公司(Double Click),重组后卖给Google。
运作私募基金要求能够准确地对一个有价值但运营问题重重的公司估价,如果估价高出50%,可能就没有钱赚了。
风险投资则不同,它是追求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回报,估价差出50%问题不大,但是看错了人,则要血本无归。
私募基金的投资以及随后的管理还需要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资本运作本领,在美国最关键的是要能摆平劳工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蓝领工人和工会(因为私募基金一旦收购一家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卖掉不良资产和大规模裁员),因此常常需要黑白两道通吃。
从这个角度上讲,私募基金是在和魔鬼打交道,但他们是更厉害的魔鬼。在中国,类似的情况大家自己判断,可以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在20多年前对很多亏损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资本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典型私募基金的形式方式做的。
风险投资则相反,他们是在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同时他们又是更聪明的人。风险投资的关键是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
除了上述不同,风投和私募在募集资金、运作以及利益分配上,颇为相似。
先说说资金的募集。风险投资基金一般是由风险投资公司出面,邀集包括自己在内的不超过499位投资者(和投资法人),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LLC)。
为了避税,在美国融资的基金一般注册在特拉华州,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融资的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或巴哈马(Bahamas)等无企业税的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不能超过499人呢?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旦一家公司的股东超过500人并具备一定规模,就必须像上市公司那样公布财务和经营情况。
而风险投资公司不希望外界了解自己投资的去处和资金的运作,以及在所投资公司所占的股份等细节,一般选择不公开财务和经营情况,因此股东不能超过500人。每一轮集锦融资开始时,风投公司在融资的说明书中,要讲清楚这样几件事情:
1. 最高的融资金额(如果想进入的资金太多的话,当然这个限制也可以突破)和资金投入的截止日期。
2. 投资的去处和目的。每一个基金要说清楚在什么地区投资,投资哪一类公司(或者没有限制),甚至要说明投资哪一个阶段的公司。
比如我在2007年做的“中国世纪基金”就是从美国募集美元,投资中国公司,而且是最后一轮,这要讲清楚。
而目前我们丰元资本主基金,依然是美元基金,只投资美国的公司,(原则上)不投资中国的公司。
此外,我们正在募集的一个人民币基金和一个区块链基金目的又不相同。即使是人民币基金,原则上只投资美国的创业项目在中国落地,不投资中国本土的项目。
为什么要写这么清楚呢?因为这是和投资人之间的契约,以方便投资人做决定是否参加融资。不仅要写清楚,而且要严格执行。
3. 风险投资公司会定一个最低投资额,作为每个投资人参与这一期投资的条件。比如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一期融资常常在10亿美元左右,因此,它会要求每个投资人至少投入200万美元。显然,只有机构和非常富有的人才拿得出。
4. 返还期限,通常美国的基金是7+3,也就是说七年时间全部返还,但是基金有权利要求对一些投资项目延长三年时间。为什么要定这个返还时间呢?因为怕基金拿了投资人的钱永远不还。
不过,在基金返还的期限内,投资人的钱通常拿回来,除非某些投资的公司上市了,或者被收购了。那么这时,相应的投资在扣除管理费和基金所拿的利润后,会立即返还给投资人。因此,最坏的情况是,投资人把钱给了风险投资基金,10年内,一分钱都动不了。
5. 管理费和利润分配比例。
通常,基金会每年收2%的管理费,另外如果投资有了利润,那么出资人拿80%,基金拿20%。
中国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是在赔钱。但是管理基金的人可不赔钱,他们会旱涝保收地每年收取2%的管理费。大家不要小看每年2%,十年就是20%。如果你给了某个基金100万做风险投资,其中20万都是交了管理费,只有80%真正用于投资了。
风险投资基金和各种私募基金之所以拿比较高的管理费,因为它们投资的成本,特别是做投资研究和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简称DD)的成本很高。每年2%的管理费,也只够基金工作人员出差,办公和发基本工资。
那么基金的管理人靠什么挣钱呢?如果投资有收益,基金还要拿走利润的20%,出资人只能拿到80%。如果我们假设每年的收益是10%,也就是说基金要再拿走2%。假设管理费是2%,其实基金拿走了4%,你只获得6%。
当然,如果基金能做到15%的年化回报,那么扣除管理费和基金分红部分,出资人依然能获得10%的回报,就比股市要高了。
因此对于参与风险投资的人来讲,除非找到了很好的基金,否则不值得参与。凯鹏华盈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各期基金平均做到了40%多的年化收益,因此就非常值得参与进去,但是它并不是所有人的钱都要,而是非常挑“钱”。
参与风险投资的人被称为有限合伙人(LP),之所以说有限,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投资失败的连带责任,大不了自己的钱赔光了就完了,当然,他们也不参与风险投资的管理。
国内一些出资人试图通过提供资金参与基金的管理,这在正规的风险投资管理中是不允许的,这就如同病人给医生提开药的建议一样。答应这种要求的基金通常是融不到钱、不正规的基金,将钱交给他们,大部分情况钱就打水漂了。
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者被称为普通合伙人GP(General Partner)。
关于GP要明确两件事。
首先,这个名称的翻译有点不达意,“普通”这两个字的翻译不确切,General这个词的另一个含义是总的,整体的,用在这里更合适。
其次,GP不是一个人,而是基金的法人主体,或者说是一群人的整体。他们除了管理基金做投资,出了问题他们还要负责人。比如说,说好了基金是投晚期的项目,结果GP投资了一个非常早期的项目,如果这个项目投资失败,出资人其实是可以追究他们责任的。因此,做基金的人要非常非常守纪律。
在基金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很多时候外界称他们为基金经理,其中级别最高的被称为合伙人,这些合伙人不仅层级高,还会拿走基金大部分的利润。在投资圈里,VP,即副总裁这个词并不代表很高的职位,通常是有决策权的一线经理,管理非常小的团队。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这个行业不是很了解,一些在高盛或者摩根士丹利做VP的人跑回国自吹自己怎么能干,职位多么高。国内金融届不了解外面投资银行的职级结构,看到是高盛的副总裁,还真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当然现在这种把戏玩不转了。
在投资银行里,真正管事的是所谓的MD,即Managing Director,他们相当于一般科技公司中真正的副总裁或者部门的总经理。
到2017年,高盛一共有510名MD。在投资银行里,地位比MD更高的也是合伙人,比如高盛到2016年有84位合伙人。当然,合伙人的名单和MD的名单未必重合,一些合伙人只是资格老、地位高、参与分红多,但已经不管具体的事物了。
在风险投资基金中,人员的职级和管理的权限和其他金融公司没有太大的区别,职位最高的也是基金的合伙人,但是因为这个基金的人数不是很多,因此管理职级比较扁平,彼此之间比较平等,这和投资银行“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情况不同。
另外,每一个项目的投资会有专人负责,虽然决策常常是大家讨论,但是这个负责人有比较大的发言权。这个人如果投资成功,分得的利润当然也会多一些。
风险投资如何帮助创业公司成长并获利?
昨天讲了风险投资基金融资的过程和行政的管理,今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说明风险投资基金是如何帮助一个创业公司成长,并且是如何获利的。
假定领英公司的工程师山姆和雅虎公司的工程师强尼发明了一种大数据工具,两人私下里开发出了产品原型,找了几家企业试用效果还不错,于是花钱申请了专利,然后就准备办公司了。
这两个人事先说好各自的股权相等。他们开始的时候找了几个投资人,但是都没有能说服对方投资,后来找到了雅虎的早期员工杰瑞。
杰瑞从雅虎退休后开始做最早期的风险投资,也被称为天使投资,结果看中了这两个人和他们的技术,决定给他们投资。接下来他们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山姆和强尼到目前为止的工作到底值多少钱?
山姆和强尼认为值800万美元,而杰瑞认为只值300万美元,最后经过讨论,双方达成下面的认同:
-
杰瑞认定山姆和强尼的工作值450万美元,并且同意投资50万美元,占股权的10%。这样投资后,这个项目值500万美元。
-
如果山姆和强尼在下一次融资时,投资人认定的估值不到500万美元,那么到时候要按实际的估值,计算杰瑞的50万美元所占的股份。
-
保留10%的股权给将来的员工、重要的管理层成员和顾问。
这样融资后,三个人占股比例如下,其中有10%预留给了今后加入进来的员工。
此时三人占股情况通常这样的一轮投资被称为天使轮投资。
接下来12个月后,山姆和强尼的钱也花完了,他们的产品做得不错,还雇用了两个人,于是他们决定进行新的一轮融资。这时他们觉得公司值2000万美元了,希望融资500万美元,占到股权的20%。
经过和几家风险投资基金接触,最后巨杉资本决定给他们投资。经过商议,公司在新的一轮融资前值1600万美元,巨杉资本出资400万美元,占股权的20%,同时它要求在董事会中占一席。
当然,这样一来,山姆、强尼和杰瑞三个人的占股比例都被缩小了,这被称为股权稀释,但是他们的股票潜在的价值增加了。为了简单起见,正好一美元一股。下表是融资后,三个人和巨杉资本所占的股权、股票价值,以及对比上一轮估值的增益。这一轮融资我们姑且称它为A轮融资。在投资前的估值称为Pre-Money估值,在投资后的估值,即Pre-Money的估值加上投入的资金,被称为Post-Money。
融资后,三人和巨杉资本所占股权情况又过了一年,这400万美元投资又花完了,不过公司现在的产品卖得不错,而且拿下了两个大客户,年收入500万美元,虽然还不能盈利,但是让人感到很有希望。如果不融资,山姆等人就要花很多精力在销售上,而且在进人的时候要非常保守谨慎,这样产品开发的速度就慢了,而且占领市场的速度也会比较慢。
于是经过和巨杉资本以及杰瑞商量后,山姆等人决定再融资1000万美元,融资前估值是9000万美元。这一次,山姆等人的运气不是太好,因为整体经济形势放缓,投资人比较谨慎,很多都不愿意投资,最后白石风投同意按照投资前6000万美元的估值,投资900万美元。
当然,白石风投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因为接下来该公司要将工作重点从技术开发转向市场推广,而山姆和强尼两个创始人都是有技术背景的,市场资源不多。因此,白石公司要求该公司引入一个有市场推广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做CEO,山姆等人也答应了。
为了让这个未来的CEO有归属感,大家同意增发一些股票给新来的CEO,同时为了鼓励包括创始人山姆和强尼在内的全体员工努力工作,再增发一些受限制的股份,作为奖金分四年奖励给大家,当然得到这些股份的前提是每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KPI。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定这时公司的股票一股拆成了三股,拆分后价格依然是一美元,给未来CEO和奖励大家的股票各自为300万股。这样,在这一轮融资(假定为B轮)之后,大家的占股和股票价值如下:
B轮后的占股情况此外,大家再记住一个数字,该公司到此为止发行了7500万股的股票。
假如山姆和强尼等人的公司办得顺利,未来CEO也找到了,公司从此销售业绩上升,不再需要投资也能运营和扩张了。又经过了几年,有了不错的利润,于是挂牌上市了,上市的承销商给他们的估值是3亿美元。
这样,大家的股票在市场上就可以出售了。按照上市的价格,山姆和强尼的股票大约值6000万美元,杰瑞的值1500万美元,他作为风险投资人,获得了30倍的回报。类似地,巨杉资本和白石风投分别获得了10倍左右和3倍左右的回报,大家皆大欢喜。
但是,有些时候,事情没有这么美满。山姆和强尼的公司可能会遇到发展瓶颈,抑或赶上经济下行周期,长期无法盈利,当然也就不用说上市了。
这时大家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撑下去,这样可能还需要再融一次资金,当然大家的股权也会被相应稀释。不过,融完资以后的情况其实大家谁也吃不准。第二个选择是看看是否有企业愿意收购他们,或许有人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或许有人对他们已经签下来的几个大客户感兴趣,抑或是对两个创始人或者团队感兴趣,总之他们还有一些价值,于是决定收购他们。我们讲一个理想的情况,假如Facebook公司最后愿意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他们,这时问题来了,钱该怎么分呢?
显然,一个煎蛋的法子是,之前发行7500万股的股票,每一股算下来是1.07美元。作为创始人的山姆和强尼当然希望这样分钱,这样他们每个人可以拿到2000万美元左右。但是作为投资人的白石风投当然不愿意,因为他们折腾了那么多年,最后只获得7%的收益。
上述情况在风险投资时其实经常发生,因此白石风投当初在投资时,会要求被收购时,至少要保证一定的利润,比如50%。当然,巨杉资本和杰瑞可能也会要求按照前一轮融资的价格加上50%。这样一来,最后一轮进来的白石风投可以拿回1350万美元,巨杉资本和杰瑞也会相应地拿些钱。而创始人和员工分的钱,就会少一些。
在我举的这个例子中,风险投资的股权占比并不算高,因此创始人即使少拿点,还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在很多实际的案例中,因为融资次数太多,或者其他原因,风险投资占比非常高,这时即使达成收购,创始人可能也挣不到多少钱。
当然,还有比这个更坏的情况。山姆和强尼办的公司可能一直在亏损,而且也没有人愿意收购,作为投资人的白石风投、巨杉资本和杰瑞当然不能眼看着投资一天天萎缩不管,他们会要求破产清算。
至于怎么清算,就看一开始的协议了。我们假定公司最后资产有500万美元,这包括知识产权,而对IT公司来讲,值钱的也就是那些知识产权。那么白石风投、巨杉资本和杰瑞按照各自占股比例即900:1200:400来分这500万,最后他们分别得到180万、240万和80万。而山姆和强尼作为创始人,则分不到一分钱,不过他们也算是过了把创业的瘾,而他们找来的雇员,只好再去找工作了。
上面这样的例子在硅谷,也在中国,每天都在发生, 那么上述三种可能性分别有多大呢?
在硅谷,获得融资的公司,大约有1%的可能性上市,大家不要觉得1%小,这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上市比例了。如果公司上市,早期的投资回报能有多少倍呢?平均大约是50倍,这样的回报常常被称为“本垒打”。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被并购,在硅谷的概率大约是20%,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被并购后,投资人一般不会赔钱,创始人是否能赚到钱,赚多少,就看并购的价格了。
剩下来接近八成的情况都是失败。在中国,失败率要远比硅谷高得多。因此,创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差事。
从今天讲述的风险投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四点启示和结论:
-
对于没有上市的公司,不管估值多高,创始人的财富都不过停留在纸上,只有钱落袋为安之后才是自己的。
-
总的来讲,投资人和创始人的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到了关门清算的时候。
-
投资人的股份在清算时有优先权,也被称为优先股。至于怎么清算,就看投资时的协议了。不过总的来讲,最早期的投资人常常能拿回大部分投资,甚至有利可图,后期的可能会亏损。中国一些公司甚至出现过上了市,上市的价格依然比最后一轮融资的价格低,也就是说最后的投资人都亏损了。
-
一个公司最终要靠盈利来获得财富,靠烧投资人钱,早晚有一天资金链会断裂,当初纸面上有多少财富,最后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硅谷三家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做事原则
就像华尔街已经等同于美国金融业一样,在创业者眼里“沙丘路”(Sand HIll Road)便是风险投资公司的代名词。沙丘路位于硅谷北部的门罗帕克(Menlo Park),斯坦福大学向北一个高速路的出口处。
沙丘路一共只有两三公里长,风险投资公司真正聚集的地方却不到一公里,那里聚集了几十家美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至少有一半是由这条街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今天,我们先简单介绍这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
先说说红杉资本。红杉树,英语里叫Sequoia,在加州到处可见,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可能也是最长寿的)生物。这种红杉树可以高达100米,直径8米,寿命长达2200年。
1972年,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在硅谷创立风险投资公司时,就以这种最大、最长寿的树命名,寓意是一清二楚的。
红杉资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它投资成功的公司占整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值的1/10以上,包括苹果、Google、思科、甲骨文、雅虎、网景(1999年被美国在线收购)、Youtube和Whats App等IT巨头和知名公司。
红杉资本的投资对象覆盖各个发展阶段的为上市公司,从开创期到马上就要上市的公司。红杉资本内部将这些公司按发展阶段分成三类。
第一类:种子孵化阶段( Seed Stage )的公司。
这种公司通常只有几个创始人和一些发明,要做得东西还没有做出来,有时公司还没有成立,处于天使投资人投资的阶段。红杉资本投资思科时,思科就处于这个阶段,产品还没搞出来。
第二类:早期阶段(Early Stage )的公司。
这种公司通常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概念和技术,并做出了产品,但是在商业上还没有成功。当初它投资Google时,Google就处于这个阶段。当时Google.com已经有不少流量了,但是还没有挣钱。
第三类:发展阶段( Growth Stage )的公司。
这时公司已经有了营业额,甚至有了利润,但是,为了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资金。这个阶段的投资属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红杉资本在每个阶段的投资额差一个数量级,分别为10万 ~ 100万、100万 ~ 1000万 和 1000万 ~ 5000万。
相比其他风投公司。红杉资本更喜欢投快速发展的公司(而不是快速盈利的),尽管风险较大。苹果、Google、雅虎等公司都具备这个特点。
那么如何判定一家公司有无发展潜力呢?据我了解,红杉资本大致有两个标准。
1. 被投公司的技术必须有跳变,就是我常说的质变或革命。
2. 被投公司最好处在一个别人没有尝试过的行业,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比如在苹果以前,个人电脑行业一片空白,在雅虎以前,互联网还没有门户网站。这样的投资方式风险很大,因为还没有人证明新的领域有商业潜力,当然做成了回报也高。
此外,红杉资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创始人中要有一个第一代移民。
对于想找红杉投资的人,红杉资本有一些基本要求,就是要把自己做的业务用几句话讲清楚。什么叫做用几句话讲清楚呢?
红杉资本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片背面空白处写清楚。讲不清楚的人,要么表达能力太差,要么自己脑子就不清楚,要么就是忽悠人,无论是哪一种,红杉资本都不会投资。
红杉资本的一位合伙人比尔·科夫兰(Bill Coughran)曾经是Google的高级副总裁,并在2005年的时候是我的老板。他和我分享了红杉资本对好项目、好公司的看法:
-
公司的项目(发明、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必须一目了然,而不是讲一大堆故事。
-
技术上要有绝活,即核心竞争力。
-
好的业务永远是花小钱就能做成大生意的。比如说当初投资思科,是因为它不必雇多少人就能搞定路由器的设计,投资苹果和Google也是类似。那些要靠烧钱才能维持的生意,红杉资本是绝对不干的。
对于创始人,比尔补充了两点:
-
公司和创始人的基因要好。当然这里不是指生物基因,而是作为企业家的基因。红杉资本认为,一家公司的基因在成立的三个月中形成,优秀的创始人才能吸引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能奠定好的公司基础。
-
要能够通过灵活快速打败大公司,而做到这两条的前提不仅是要求创始人聪明能干,更要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需要做什么。
接下来,再聊聊凯鹏华盈。
凯鹏华盈成立的时间略早于红杉资本。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它一共融资了二十多次,加起来大约200亿美元,推出后的总收入是8000亿美元,平均每一期资本都有40倍左右的回报。一个基金一次做到这一点不难,难的是几十年一直如此。那么凯鹏华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今天介绍一个大概情况,以后会专门讲一次它的主席约翰·杜尔的投资理念。
简单地讲,凯鹏华盈投资有这样三个特点:
1. 创始人办公司的动机,杜尔等人非常看重一个新公司是否能够对世界带来正向的进步。
如果只是能够降低成本赚钱,或者与人不同换一种方法做事情,凯鹏华盈对此并不太喜欢。无论是它过去该投资的公司,比如苹果、思科、Google、基因泰克、Facebook,还是最近我看到并参与的几个公司,比如能够省电90%的IoT芯片、能够打印金属材料的3D打印,甚至它投资失败的一些项目,都具有这个特点。
2. 基金在投资后要深度参与,并利用以前投资过的公司帮助新公司,或者让新公司互相帮助,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网络效应。当然,对于这一点,一些创业者觉得凯鹏华盈过于干预,并不喜欢。凯鹏华盈有时甚至喜欢找个CEO把创始人换掉。这里我不评论这种做法的好坏,但这是一个特点。
- 相比红杉资本不强调聚焦,不对未来作判断,凯鹏华盈比较聚焦,并且喜欢预测未来,这让它有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但也错失了不少机会。
比如2000年后,它受到戈尔和民主党政要的鼓动,押宝新能源,满盘皆输,而且错失了社交网络的机会,凯鹏华盈是所有基金中最后投资Facebook的,那时后者的估值已经极高了。事实上,Facebook很早找过凯鹏华盈,但是后者的心思根本不在社交网络上,后来该基金公开承认这是它最遗憾的一件事。当然凯鹏华盈在iPhone诞生的初期押宝iPhone的生态系统大获全胜。
如果说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代表老一代的风险投资,那么大家熟知的Y孵化器(Y Combinator,简称YC)则代表新的一种模式。从名称来看,YC属于孵化器,但是它挣钱又是靠其天使基金,因此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结合体。
YC由硅谷的创业教父、畅销书《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创办。格雷厄姆本人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在著名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IDS)学习艺术,该校是北美最好的独立艺术院校,同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然后他改学理工科并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格雷厄姆认为科技的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有着相同之处,并且致力于发现富有创造性的年轻人。
格雷厄姆做孵化器,或者说做孵化——投资还合体的方式和之前的投资人都不同,他不看重场地等物质条件,而强调人的潜能和经验在创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在格雷厄姆看来,找到有潜能的年轻人是成功的第一步,不过这些年轻人未必有经验,因此投资人能够给他们的最大帮助就是提供这种经验。格雷厄姆知道自己的经验有限,便设法聚集了一批有经验的人(我们权且统称他们为专家)来帮助辅导创业的年轻人。当然,格雷厄姆也将自己投资所占的股份分给那些专家一些。
YC虽然号称孵化器,却没有什么场地,仅有的一点点场地大部分还是小会议室。在那里,Y孵化器对所投公司创始人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因此,你可以把格雷厄姆孵化公司的理念看成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办大学的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从2005年成立到2017年,据估计YC总回报率大约是30~50倍左右,即使按照30倍的下限计算,YC的投资回报也比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很多。在YC投资的公司里,最著名的是网上房屋租赁公司Airbnb和云存储公司Dropbox。
今天通过介绍硅谷的三家顶级风险投资公司做事情的原则,你可能已经感悟到了我们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顶级投资人看重什么素质和能力,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答读者问13 | 为什么有大量资金涌入风投?
Q1: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如何存在,可以理解为出现了无风险套利机会吗?然后您说高风险,实际未必会有高回报。我理解的风险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如何解释这种不对称呢?
A:不存在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的原因在于,今天的市场越来越有效,也就是说,如果有这样的投资存在,就会有资本涌入。当过多的资本涌入时,就会摊薄收益,高回报就成了低回报。而高风险的项目,由于愿意参与的人可能比较少,因此资本有议价权,回报可能会高些。
风险和受益未必是正相关的,低风险一定没有高回报,但是反过来不等于说高风险一定有高回报。
另外,风险又有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之分,一般人只会注重短期风险,比如股票的短期风险就很高,但是长期风险并不高,因为经济是往上走的。而存款,短期风险近乎为零,但是长期风险很高,因为通货膨胀几乎永远会发生。
Q2:假如有一个项目获得了专利,包括在国际上有13个国家的专利,该技术也是国际上唯一一项的新技术产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解决了现有产品的四大痛点,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但是本行业的市场规模只有5-10亿人民币的盈利空间,像这样的产品如何融资,您作为一个资深投资人对这样的产品会感兴趣吗?不知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A:首先要讲的是,一个专利在13个国家申请,和在两个国家申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的任何一国申请了专利,只要再申请一个国际专利,就有在所有成员国申请专利的优先日期,可以随时按需求申请。
比如某专利A,2015年3月在中国提交了申请,并提交了国际专利,优先日期就是这一天。如果美国有一项专利B是2016年1月在美国提交的,和专利A大致相同,到了2017年2月,专利A的所有者决定申请美国专利,它的优先日期依然是2015年3月,也就是说可以阻拦专利B。唯一的例外是台湾地区,因为它不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所有的专利都要单独处理。
同一个时代,类似的技术会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专利,一项专利技术的价值不是很大。如果一个市场的盈利空间有5-10亿人民币,可以说是不大不小,建议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至于我是否会投资,不在于这个市场只有5-10亿,而要看它能否在这个细分市场形成垄断。
Q3:通过学习前面两次课,我以为风投如果失败是拿不回钱的。这次课说投资人可以要求破产清算和收回部分利益,那在什么情况下风投会血本无归呢?
A:科技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资产。更何况清算时,所欠公司员工的工资要先发放,这是受到各国劳工法保护的。
Q4:风投的贡献是增加了人类正馈机制,但是我想问一下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到底怎么样的合作方式或者分成比例才是比较合适的?有没有普适的方法或者准则?
A:这个问题很复杂,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比如某大半导体公司的CTO出来创业,和投资人谈判时拿到的条件,不是一般年轻的创业者所能拿到的,基本上是他说什么条件就是什么条件,而且是他挑选风投,各个风投都试图挤破头加入进去。
我在之前来信中介绍的圣杯公司(Grail),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是年轻的创业者,就要本着学习的态度,接受VC的指导了,条件基本上也是VC开,一起把事情做成了,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在意各自的股权占比。
Q5:风投的最大贡献是为改变世界的技术创新项目分散风险。它使新技术创业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被赋予了更大的能量。请问吴老师,在现在资本过剩,投资回报低,改变世界的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为什么仍有大量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风投的池子?
A:你说的情况在目前的中国存在,在美国并不存在。
中国做风投的人过多,参与投资的人更多,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没有更好的投资。中国在过去,最稳妥的投资是房地产,这在所有国家腾飞时都是如此,属于能稳获利,但是是一次性的投资,不可能长期持续获利。赶上了就赶上了,没赶上就算错过了,以后不会有。
在世界主要成熟的市场,股市是比较好的投资工具,因此,发达国家大部分资本都投资在股市上,但是中国的股市是一个特例,事实证明在过去几十年里投资股市的回报不仅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率,甚至还是负的,因此经过几次大的清洗,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要回避中国股市。扣除这两种投资方式,在中国就找不到更好的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的投资了,因此,很多人加入到风险投资中。
减少在风险投资方面的冒险,最关键的是培养一个健康的股市。目前中国股市有四个根本性的缺陷,使得它完全无法健康成长。这四点如下:
1. 没有好的退市机制,没有对恶的惩罚,就没有对善的褒奖。没有退市机制,一个空壳也能值钱,使得作假、违规直到犯罪的成本就几乎为零。在美国从2000年至今,退市的公司数量和上市的基本上平衡,各4000家左右,也就是说市场上只保留资质好的公司。此外,像某演员夫妇的行为,在美国是要坐牢的,不是罚几十万了事。
2. 涨停和跌停的规定,不允许做空股票的规定。
像千里保、乐视这样的股票,在美国会从100元一瞬间跌到1元以下。这就把所谓的玩家清除出市场,尽可能保留理性的投资人在市场中。
这样的规定看似是稳定市场、保护投资人,实际上是保护劣质上市公司。
3. 允许上市公司抵押股票借钱。
股票是波动非常大的无形资产,在英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借债需要用有形资产抵押,而不能用股票,在中国,很多上市公司把股票抵押给银行借得巨资,这种做法一旦有风吹草动,整个金融系统会垮掉。另外,中国允许持有数量巨大的上市公司创始人抵押股票借款,这让他们不再有动力把自己的公司经营好,因为即使公司股价跌到零,和他们也已经无关了。
4. 变相鼓励一家控股公司有诸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比例极高。
在美国和英国,出于反垄断的考虑,一家公司是不能把自己的某个部门单独上市的,比如Google、苹果和GE等公司即使做得再大,也只有一个上市公司。如果一个公司的下属部门要单独上市,在股权上要做彻底的分割,原来的大股东只能选择控股其中的一家公司。比如菲利普·莫尔斯烟草公司和卡夫食品公司的分割,eBay和PayPal的分割,AT&T和朗讯的分割,就是如此。在中国由于没有体会过垄断之害,在这方面没有限制,以至于很多公司会有几十家上市的子公司。它们之间的关联交易不仅多,而且复杂到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以至于投资人利益受损。
等到中国有很规范的二级投资市场之后,风险投资的热度自然能够降低。
第二,政府的推波助澜是很多人积极参与风险投资的原因。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有大规模政府主导的各类产业基金,很多人看到国家队参与了,自然会以为是安全的、低风险的,忘记了在所有行为的背后,最终的裁判是经济规律,而不是政府。
第三,中国人投资以不理性著称。证监会在各种培训班教育上市公司高管时总要强调这一点,目的是要上市公司注意呵护股民和小投资人的情绪,但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投资的不理性之处。虽然全世界所有人都有逐利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讲,只要有50%的利润,就会让人铤而走险,但是东亚人的情绪化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这种不理性在韩国和日本也是如此。有机会我可以就这个话题聊一次。
了解了上述事实,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会一窝蜂地参与风险投资。
对此有什么对策呢?很简单,逆向思维,既然钱多,而且拿钱的成本低,你就去拿钱,而不是投钱。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去创业,而是要开动脑筋利用这样的机会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