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6523/b565dab1922a8eec.jpg)
一间车马大店,一群住店的客人围着一位盲人师傅和他的小徒弟,师徒二人正在给大家演唱,一张口就是石破天惊的词,徒弟先唱:"为朋友不为那蒙族人,脾气不好爱脸红。"正在众人惊讶之际,师傅接上唱道:"为朋友就要为那蒙族人,可肚肚就装的一颗心。"听到这儿,众人释然。谁知徒弟又来了一句:"为朋友不要为那汉族人,穷酸小气鬼精明。"听曲儿的人再次愕然。师傅又一次不慌不忙地接上:"为朋友就要为那汉族人,嘴勤手勤腿把把勤。"
这是电影《漫瀚调》(编剧:张秉毅,导演:赵国桦,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出品)中的一幕。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李河清和都力玛在外逃时,路过一间客栈,恰巧听到两位民间艺人的演唱。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公元1996年,本片中的唱调被文化部命名为"漫瀚调";公元2008年,漫瀚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影片的开场,同样是上文中提到的客栈,同样是那对师徒,则用这样两句唱词拉开了全片序幕:
大清朝的圣旨开垦的风
刮来了种地的伙计汉族人
蒙族人的草地汉族人来耕
同喝一股股泉水好交情
短短几句歌词,就将影片的时代背景社会关系和盘托出,编剧可谓功力深厚匠心独运。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编剧更是将漫瀚调唱词巧妙地插入到关键的情节节点上,与剧情遥相呼应,在推动情节发展、预示故事走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歌为心声的动人效果。但又不同于印度歌舞片以超大篇幅的歌舞来铺垫和推动剧情的做法。该片中的音乐虽为辅线,却又分明起着引领作用发挥着底蕴之功。
走西口北上草地逃荒寻父的李河清,邂逅蒙古族女子都力玛,两人从互生好感到互诉衷肠再到生死相许,走过了一条悲欣交集的相知相随相爱之路。而让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熠熠生辉的,正是漫瀚调这一亲切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
李河清与都力玛在逃婚路上拜谒油松王,为自己的命运虔诚祈祷,此时画外音乐响起:
马不带草料人不住店
一程程刮的那些王八王法看不见
音乐用传神的词句将二人的急切、热烈和蔑视礼法、追求真爱的心态表现的清新脱俗又淋漓尽致。尤其到后来二人被抓回囚于木笼中时的唱词,可以说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极致之境,闻之不禁动容泪落:
咱二人死了一对对埋
变成蝴蝶一对对飞
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
山坡野洼相跟上
如果李河清和都力玛的爱情是全片的"前景"的话,贯穿全片的"独贵龙""抗垦"的情节,则可看作是全片的"背景"。在轰轰烈烈的"独贵龙"运动中,蒙汉两族群众的情感逐渐融合,并肩作战,浴血抗争,在生死考验面前,影片中的人物情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而达成这一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把缠绵悱恻的男女之爱放到了风云际会的大时代背景下。爱情因为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愈加感人肺腑。民族融合的进程因为有了爱情故事的映衬,愈加动人心魄。
所以,如果以音乐作品创作手法来作比的话,那么,李河清和都力玛的爱情与独贵龙抗垦运动之间就是复调的关系。两人之间的爱情就像一曲时而婉转时而激越时而酣畅时而含蓄的笛子独奏,而被迫揭竿而起的抗垦运动,则如一曲深沉低回一往无前的大提琴曲,两者之间交相呼应,和谐共鸣,共同奏响了蒙汉两族人民群众在文化碰撞、激荡、融合过程中的精神高音。在这一过程中,李河清和都力玛的爱情历程也与蒙汉群众的抗垦斗争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他俩用真爱和无畏冲破了当时蒙汉之间不能通婚的藩篱,赢得了大伙的同情与支持,最终甜蜜地结合在一起。蒙汉两族群众在东协理丹佩勒的带领下,以死相搏,终于迫使清廷放弃了放垦的政策。换句话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不屈不挠的血性之躯,才有可能产生李河清和都力玛这样勇于追求真爱的优秀儿女;而李河清和都力玛这样的勇于抗争的青年男女,也正是构成这片英雄热土的一分子。李河清与都力玛是热恋着的抗垦英雄,众多的抗垦英雄是这二者的分身与镜像。两者之间雄浑的复调效果和奇妙的互文关系,交织成一曲爱恨分明、荡气回肠的虐心恋曲、英雄悲歌,显示出编剧和导演深厚的艺术素养与创作功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