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课堂上的节气知识

课堂上的节气知识

作者: 龙墅 | 来源:发表于2019-10-11 15:24 被阅读0次

    每学年都教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一学期上的是《地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我把许多节气上的一些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古代长期观测自然物候和气候变化,经过数个时代人类认识自然的集体智慧结晶。我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初衷,是少年时代在干农活时听了一些老农的许多农谚,加上家里95岁的老父亲讲的一些过去的农事后,才逐渐有兴趣的。后来,越是深入传统节令的浩瀚海洋中,我越是被古人的生存知慧和人生哲学所折服。什么“春雷响,万物长”“夏至大烂,梅雨当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初三日头初六雪”冬至无雨一冬晴”等等许多小时候听会的一些农谚现在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今天,我就选择“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去感悟那些关于人与天时、人与地理、人与大自然的的故事,去追忆那份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

    一、春分: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为春分。古时也称之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移到赤道上,昼夜平分,各为十二小时。另方面,春分又在春季的三个月的中间,平分了春季。

    自古以来,每年春分都是历代政府关注男女爱情和婚姻大事的节点。这可能与“冬藏春发”的养生习惯有关吧。而阴阳理论认为,春分这一天是一年中阴阳第一次达到势均以时候,这一天对于人类的性生活极其重要。至于燕子,也是生育繁衍的象征。“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上帝五古之一、黄帝的曾孙帝喾,他的妃子简狄一直来没有生育,后来她意外地捡到一枚燕子卵吃了,就神奇地怀孕了,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商朝的始祖一一契。

    春分这天阳光直射在赤道上,随后直射点逐渐北移,故春分也叫“升分”。春分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而南半球正好相反。春分,不仅在天文学上有意义;在气候上,也有很明显的特征一一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莺飞草长、花香满庭、闪电惊雷、燕子低回,最是一年春好处。在我国,春分有立蛋的传统。因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昼夜平分。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二、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半球最北端一一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越往北越长,到北极就出现极昼现象。

    按照传统文化的阴阳理念,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二气需平衡。夏至极阳,需要加强阴的力量。而且极阳后就意味着阴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夏至的到来,就让人想到毒辣的太阳,火热的天气,人们要想办法来驱邪。古代有人用红绳和五彩的桃印悬挂在门窗上来辟邪。农民把大蒜编织起来挂在廊前来防避害虫。

    夏至时新麦已登场,所以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吃面有尝新的意思。还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人要拉,拉的人要推。”所以一到夏至天,许多人要“疰夏”,人会消瘦,即“枯夏”。

    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盛夏的开始。从这天起“阳气极盛而阴气渐生”。夏至是阴阳的转折点。夏至,犹如人生进入高潮、生命进入壮年、事业达到鼎峰,从此后,一切将下滑。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普遍规律。

    说到夏至,就绕不开北回归线。这条23.5N度的纬度线具有特定意义。它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在农业、科研、地理学上有重要意义。你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这一条北回归线穿过埃及南部,登上印度次大陆,进入中国南部,穿过墨西哥中部。因此,可以说,北回归线基本串起了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被社会学家喻为文明世界与荒蛮地区的分界线。

    三、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太阳这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秋分日据90天秋季的中间,故名“秋分”。

    秋分与春分是双胞胎,有许多相似之处:南极北极都可以看到太阳,分亨同一个白昼;当你站在赤道上时,就会发现所有东西都没有影子,见证“立竿不见影”的神奇;在北纬45度线上,影子和物体的高度相等。你只要量一下你的影子,就知道你的身高。

    与春分相比,秋分或许在无意中沾得世事的沧桑,多少有些让人心悸的、楚楚动人的惆怅,有着“春分”所不具备的伤感情怀。秋谨的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让多少人陷入怅惘的心境中!秋分后,阳光向南移,季节即将进入严酷的冬天。

    四、冬至: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冬至点上。

    冬至是我国古代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冬至,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日子总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流逝。这世界上最无情也最公平的应该是岁月吧。无论穷人富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我们都在不经意中步入中老年。时节的匆匆更替,似乎从未与人详细算计。

    我国古代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说明冬至在古代人中的重要地位。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时地面热量最少,天气最冷。故有“三九严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入春了,因此才有“九九艳阳天”之称。

    生命必须接受寒苦的冶炼。春天的盎然,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夏天的炽热,展示了生命的强大;而秋冬的寒冷,却是对生命的历练。人生都有低谷期,越寒冷也意味着严冬即将过去。

    冬天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只要心中有爱,希望就在绝望中诞生。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今天,重拾农耕文化,是为了正在消逝的这一古老文明唱一曲伤感的挽歌,并试图寻找那份融入我们血液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019年10月11日下午写于办公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上的节气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at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