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的是《教育的100种可能》中《从顽童到博士》这一篇内容。
今日的第一个收获是:读书质量思考。
读书,每天要读多少页,这是最初的要求。于是,为了这个目标时常想着,后来就为了完成页数而读书。我发现近期重读的一本地理杂志,仿佛不曾读过一样,第一遍读的质量太差。
后来,一手拿笔一手拿书,时常写写。最初就是摘抄,日子久了,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搬运工,摘抄,终究只是在咀嚼别人的东西,没有属于自己的创造。于是,后来勾画、写写读书心得和感悟。摘抄还是会有,但是绝对不再单纯的摘抄,而是基于作者的某个观点去展开思维,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或者教学实际进行接轨,让自己从中寻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在某些时候看到一些精妙的方法,思考一下嫁接或者活化到自己哪些教育教学行为里更好。
再后来,我写读书感悟,不再抄书了。引用精华,展开思考,对接实际。写着写着思路就通了,写着写着心情就平静了。因为找到了合适的途径去应对。就像是曾经有洪灾,能想到的就是堵决堤之口。如今能够梳理好一类一类问题如何解决更有效。能启发思考的读书,才可谓有质量的读书。
学习亦如是,被动的接纳、机械的记忆,那不是学习,那就是知识填充。基于原有的知识,愿意用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获得新的启发和灵动。才是有质量的学习。
于是,我不再计较一天读了几页书,不再计较一本书用了多久读完。而是读书的每一天,用因为书中的某句话引发了思考,然后拓展再深化。这样读书,觉得很有味道。
今天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辆吊车。孩子问我:妈妈,长大了我是造一辆吊车呢还是买一辆?
我问他:小跃儿自己怎么想的呢?
买一辆吧。
为什么呢?
买一辆会花钱,但是很快就有了一辆啊。造一辆的话,得花很长时间呢!
我再问他:那你觉得如果自己造的话,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回答:现在的吊车都只有黄色和白色的。可是我希望它可以还有其他颜色。
啊,就是啊!造一辆的话,就可以按照自己心里所想的模样来设计、创造啊!那就是专属于自己的呢。
妈妈,那我还是努力造一辆吧。
和孩子的聊天,让我想到了很多。
最初的我们在努力让自己适应于某些规则。后来的我们在努力让自己在规则之内寻求进阶。最后的我们在努力让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就像孩子说的,买的车和造的车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东西。就像这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第一个踩出的脚印多么重要!
读书、工作、生活、做人,皆如是。我们是芸芸众生里普普通通的一员。最基本规则一定是全部相同的,规则之上,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诉求与设想,所以芸芸众生造就了世间百态。读一本什么书,做一个什么人,最终还是可以从心出发,去寻找那渺茫却珍贵的希望。
网友评论